刻刀

不要围绕商朝去解读商字,方向错了

发布时间:2025/2/8 12:02:59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21/12/413808.shtml

“商”字见于甲骨文,但并不能据此判定“商”字始于甲骨文。

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商朝,但并不能据此认定“商”字始于商朝。

做一个假设,如果唐代之前的所有文献和历史都未能传世,那么,能据此推断“唐”字始于唐代吗?

“商”有贸易之义,但这并非是“商”字的原义,而是由商人引申而来,商族有贸易的传统,至少可上溯到商祖王亥,然后才有“商人”等同于做买卖的人,从贸易又引申出交流、讨论之义。

商族的始祖是契,又称玄王,是有娀氏之后,《诗经》有:“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

契曾经担任有虞氏的司徒一职,《国语》有:“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

但契并不被称之为商契,因为他的居住地是“蕃”,契之后的部族首领是昭明,昭明的居住地是“砥石”,《世本》有:“契居蕃,昭明居砥石”,其部族直至相土时期才居住在“商”。

《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相土是“因之”,即取代继承,相土取代的是谁呢?

取代的是阏伯。

也就是说,史料中记载的最早居住在商丘的是阏伯一族,相土是取代阏伯一族然后才定居于此的,当然,在阏伯与相土之间,可能还有其它氏族曾占据于此,这就不在此讨论范围内了。

那么,阏伯又是谁呢?

《左传》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结合前面引用的那一句,阏伯的身份就明了了,他是“高辛氏之子”,又是“陶唐氏之火正”。

陶唐氏是早于有虞氏的天下盟主,那么,担任火正的阏伯与担任司徒的契之间就有了一个年代差,阏伯要更早。

《左传》载:“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也就是说,商丘应该是始于阏伯,其起源同商族没什么关系,只是因为此地后来被商族的祖先之一的相土占据,并以“商”为氏,才有了商族之说。

那么,探究“商”字显然不应该围绕商族展开,而是要追寻更久远的阏伯以及高辛氏。

看一下“商”字的甲骨文写法。

“商”字的甲骨文写法

在甲骨文中,“商”字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带“口”字,一种是不带“口”字。而在金文中却全部带“口”。

“商”字的金文写法

这个“口”其实不是“商”字的组合部分,而是“丙”字的差异写法,甲骨文中“商”上部分其实是个“辛”字,但下部分并不“冏”,楷体看起来像“冏”只是巧合,其实是“丙”。

下面是“辛”字的写法:

甲骨文“辛”字写法

而下面是“丙”字的两种写法。

甲骨文的“丙”字写法金文中的“丙”字写法

也就是说,“商”字的本义其实就是“丙”上放置一个“辛”,是个会意字。

关键是,“辛”是什么?“丙”又是什么呢?

在甲骨文中,“辛”是一种用于行刑的刀具,可以给人制造痛苦,所以与“辛”组合的词都暗含痛苦之义,如“辛苦”、“辛辣”、“辛酸”等。

而关于“丙”字的分歧就很大,有武器说,有刀具说,甚至还有鱼尾说,都不对,“丙”其实是一种桌子,巫觋或首领所用,并能在此发号施令或祭祀祈祷,故有“口”字,也就是发言之义。

而将“辛”至于这种桌子之上,其实体现的是对“辛”的尊崇,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将“辛”供起来。

为什么要供“辛”呢?

这可能就得结合前面提及的阏伯与高辛氏的关系了,也就是说,“商”字里的“辛”应该是来自高辛氏中的“辛”,作为高辛氏的后裔,阏伯将祖先的族徽“辛”融入到了自己的族徽“商”之中。

所以,最早的“商”字其实只是一个族徽而已,源自阏伯一族对高辛氏的尊崇,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延续。

高辛氏的“高”同甲骨卜辞中“高且(祖)”中的“高”应该是一个用法,意思最早或久远,也就是说,“高辛氏”的意思应该是很久远的那个“辛氏”,可能是为了与后来的“辛氏”作区分。

“辛氏”其实就是以天干为氏,十天干即是十日,用十种常见的日常器具做标记:甲为护盾、乙为捆绳、丙为祭桌、丁为石钉、戊为长兵、己为结绳、庚为谷器、辛为刻刀、壬为纺锤、癸为飞镖。

十日即是一旬,三旬即是一个月周期,这是最早的纪日法,也是一个祭祀周期,这里可能涉及到早期的氏族轮政制度。

所以,最初的时候,可能每一个天干对应着一个氏族,而“辛氏”是早期崛起的王,但到了先秦,似乎只有“壬(任)”和“己”的影响还算大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