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走近柘林刻铜传人马天忠,聆听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1/23 19:08:10   
近日,柘林镇申报的传统美术项目“刻铜”成功入选第八批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此,柘林镇非遗项目增加为8项。今日,就和小编一起走近柘林“刻铜传人”马天忠,倾听匠心传承的刻铜故事。刀是寻常刀,人是普通人,在马天忠的家中,摆满了各式各样自制刻铜工具和古代书法、刻铜书籍。马天忠:“刻铜技艺源远流长,起源于汉代,兴起于清末民初,刻者以刀代笔,在铜面上镌刻出一幅幅具有强烈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正是在刻制当中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刀痕,使画面线条的金石韵味更加强烈,使其比纸上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但因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手工刻铜技艺濒临失传。”马天忠出生于柘林镇原渔业村,曾任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之余,研究刻铜技艺几十载,摸索、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得,为中国传统手工刻铜技艺的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天忠刻铜作品《三希堂法帖》

马天忠刻铜作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自学成才,练就基本功

现年67岁的马天忠,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年轻时相继从事过模具开模、刻字等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马天忠不仅练就了扎实的雕刻基本功,书法造诣更达到较高水准。年,马天忠报名参加了全国书法比赛,发现书法家都用印章盖章添彩,遂产生自己雕琢一枚铜印的妙想,日渐琢磨中,被古代刻铜大师的力作折服,越发沉醉于刻铜技艺的魅力,遂自制刻刀,大胆实践。

马天忠刻铜印章

不论是书法、内画还是刻铜,马天忠都从未真正拜师学艺,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自学,就连他刻铜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自写自刻,题材书法、绘画等皆备。创作时少则一两天,多则月余,总之要自己满意才肯收手。

马天忠演示刻铜

如今的马天忠手持刻刀,在刻铜台上挥洒自如,无论是刻出的字体还是图案可以用“精美”来形容。马天忠:“刻铜需要巧妙的力道,手腕要有力,同时要紧握刻刀,刻刀在铜板上的走向才能顺畅自如,刻出的深浅才能如心想,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经验的积累。”

45载倾情创作

铜刻作品深受好评

研究手工刻铜技艺45载,马天忠摸索、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得,他的刻铜在传统刻铜基础上,将书法艺术结合到刻铜中去,传承创新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技艺。

王羲之的87代后人王挺为马天忠赠字

马天忠创作的《兰亭序》、《三希堂法帖》、《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作品,得到了书法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王羲之的87代后人王挺(全国王氏研究会会长)对刻铜《兰亭序》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刻铜《兰亭序》“中华第一人”。

马天忠刻铜作品《兰亭序》

国内著名的文物专家蔡国声老师,对马天忠的刻铜技艺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称其既传承了前辈刻铜技艺的精髓,又发扬光大刻铜技艺,使得刻铜脱离具体器物,独立成为刻铜美术。马天忠的刻铜作品更蕴含着浓浓的家乡情和爱国情,曾为渔业村书记的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家乡文化,为让柘林儿女永不忘根、寻根溯源,他耗时数月,将渔业村千古历史、文化雕琢成刻铜作品,让家乡文化长久保留。

马天忠刻铜作品,渔业村历史文化

每每欣赏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厚重,柘林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能汲取新时代奋进的精神力量。

专注文化传承

倾心育新人

马天忠教授徒弟刻铜技艺

因刻铜技艺非常复杂,对工匠的素养要求特别高,需要诗、书、画、刻等多个艺术层面的艺术积累,学习门槛高,学习过程漫长、艰辛,往往是爱好者多,有志从事者少。为将刻铜技艺发展、发扬下去,马天忠热心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每周六下午定点在小普陀观音禅院涤尘齋书院,免费向社区百姓授课,讲习书法、铜刻艺术。并在慕名而来的众多求艺者中,遴选出既有天赋,又能认真、吃苦的弟子,为手工刻铜技艺的传承培养新一代人才。

马天忠为小朋友上书法课

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一把刻刀,雕刻百态人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马天忠表示,作为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铜”的传承人,他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坚守非遗传承的阵地,让这项技艺再次绽放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