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平潭郎丨施孝斌三十余载,他让海柳雕绽放

发布时间:2024/11/1 12:04:21   

近日

平潭两件海柳雕作品

《节节高升》《寿星》

入选福建省手工艺精品展

而这两件作品

是平潭非遗传承人施孝斌

近年来完成的新作

有着吉祥如意、平安长寿的美好寓意

为了一探平潭海柳雕工艺

本期平潭郎

我们一起走进施孝斌的工作室

听他讲述自己与平潭海柳雕的

不解之缘

在施孝斌的工作室

可以看到他的工作台上

摆放着一些造型各异的原材料海柳

以及雕刻所需的工具

随着电源的接通

电动刻刀“嗡嗡”地在海柳上游走

在他灵巧双手的勾勒下

海柳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让人大开眼界

作为土生土长的

平潭人

施孝斌对海柳雕艺术

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我坚持做海柳雕30几个年头了”

在施孝斌的讲述之间

可以真切感受到

他对这份艺术的执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施孝斌开始接触海柳雕艺术

这一做便是三十多年

他是学美术出身

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时平潭贝雕厂副厂长姚仁贵

会刻海柳雕

施孝斌就跟着他学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上门向姚老请教

最初姚老还有些惊讶

并表示很少有年轻人还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后面看他确实很有兴趣

就把技艺传授给他

雕刻是一件精细活

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

才能完成一件

足以令人称奇的精品

和普通的石雕或者木雕相比

海柳雕的雕刻技艺更为繁杂

施孝斌介绍

早先,海柳多是被制成烟嘴

而完成一件海柳烟嘴作品需要十几道工序

野生海柳上

会附着一些贝壳或其他杂质

雕刻过程中

需要一点一点地把杂质去掉

然后才能在坚硬的海柳上雕刻

这道工序就是细活,一点也急躁不得

因此将海柳雕刻成烟嘴

前后需要花费大约一周的时间

得益于

良好的美术功底

施孝斌学起海柳雕来

得心应手

他每天晚上利用空闲时间

一头扎进工作室

挑着灯,安静地做起雕刻

直到深夜才肯罢手

这几年

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下

施孝斌的海柳雕刻工艺

突飞猛进

他从寿山石雕上得到启发

尝试着把海柳雕

刻成各类摆件工艺品

有取材民间传说、有刻画灵活动物

多种题材的艺术呈现

让他的作品更趋精致典雅

造型虽多

但并非都是随心所欲

施孝斌说

他制成的海柳雕作品

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入刀前

他都要先仔细观察每根海柳的形状

根据其本身不同的特点

来决定每件海柳雕艺术品的造型

对于海柳雕的取材坚持

施孝斌

或许要比任何人都来得坚定

这不仅花费了他大量的

时间精力

还为此耗费了不少的资金成本

据了解

海柳通常生长在

水深30多米以下的海底

以吸盘固定在礁石上

历经千百年的滋养在海中逐渐长成

一年只能长出数毫米

而半米高的便要花费百年的时间

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因此民间有了

“金玉可贵,海柳难求”

一说

平潭作为海岛

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给了施孝斌不断创作的可能

在屿头岛、东庠岛等地

偶有渔民在捕鱼拉网中

牵住一两根海柳的枝丫

这成了施孝斌艺术创作的

原料来源

施孝斌说

一般十几公分大的海柳

算是很少见了

价格可高达上千元

如果再大一点的,就更贵了

而这些大的海柳

也许很多老渔民一辈子

都不一定会见过

为了能获得更多原料

施孝斌的足迹

踏遍平潭的众多岛屿

他漂洋过海

等待远洋的渔船归来

只为那三两根的收获

施孝斌说

在寻找海柳的过程中

有时遇到大风浪

赶不上返程的船便困在离岛上

过去,那些离岛缺水少电

生活条件很艰苦

最长的一次

被困在一个离岛上整整7天

即便是这样

他所能够收购到的大型海柳

还是相当稀少

一年只有几根

三十余载春秋岁月

汇聚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施孝斌存留的那份工匠之心

让平潭海柳雕

依旧焕发着光彩

近年来

凭借着精湛的雕刻技艺

施孝斌的作品也斩获了不少大奖

他的海柳雕作品《女娲补天》

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作品《降龙伏虎》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并荣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会金奖……

作为鲜明的海岛文化特征

海柳雕融合了

海洋文化和雕刻艺术

是平潭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

施孝斌表示

自己对海柳雕最大的期许就是

让这一平潭文化瑰宝

继续传承下去

“一直以来

我希望平潭海柳雕

能够申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

并投身于此

把平潭海柳雕代代传承下去”

施孝斌说

End

出品:平潭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