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冬奥小红人来自汉朝

发布时间:2022/9/19 20:27:59   
白癜风患者做哪些检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08111517553818&wfr=spider&for=pc

年12月31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与北京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

设计灵感来源于“汉印”

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介绍,体育图标最初的创意方案有将近20个方向,“无论从冰雪运动、图形创意,还是文化渊源,我们找了很多跟过年相关的,甚至还有剪纸、皮影方向的尝试。”

在确定了文字这个灵感来源之后,林存真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去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我们从甲骨文,以及更早期的文化符号来研究我国的文字,研究怎样使用文字(表示运动项目)最准确。”

林存真说,最开始的创意是用书法表现,但冰雪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他们在尝试书法的时候,有的图标还可以,有的会觉得力量不够,比如在画冰球这个图标时,就很难用毛笔把激烈比赛中的力量表达出来。“我们就想到篆刻,笔法和刀法比较的话,刀法的力量感更强。同时,由于刀和石头的碰撞关系,会出现很有意思的边缘结构。”

林存真专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洺贯合作——林存真进行图形设计,张洺贯用篆刻表达,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秦汉时期的印章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顶峰,其中,汉印的风格典雅庄重、古朴淳厚,林存真说:“汉印线条相对较粗,是一种很古朴的艺术。我们在追求汉印风格时,线条加粗后发现,冰雪运动的力量感比较弱,所以做了非常多的调整,线条从粗到细就做了一串变化,看哪个更好。”

每个图标的草稿都在稿以上

有些图形画了上千稿

在篆刻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出现“崩残”。

张洺贯说:“我用刀刻石头的时候,由于不能掌握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得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了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适的,但是出现在了身体的结构上,比方说腰部、肩部,它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一些影响。”

而在篆刻之前,画图标也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因为图形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比如一条线,它的角度、粗细、长短,如果不了解这项运动,没有很强的图形能力,很难画出来。“画每一个图标之前,草稿必须要在稿以上,手头才有感觉,你才能画出来。”林存真说,“有的图形出来得比较快,可能一两百稿就能出来一个。有的图形,几个人画了上千稿,分头画,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设计团队正在讨论方案

让体育图标“动起来”

篆刻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为了让篆刻在年轻人心里激起一些小的浪花,让他们觉得篆刻依然可以时尚起来,动态版的体育图标,便成为设计团队的主攻方向。

但是,如何把二维篆刻转换为三维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介绍说,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30个体育图标以时下流行的超感动图形式,将“抽象”的体育项目演绎为精彩的运动瞬间,同时配合背景音乐的节奏,达到了“燃”的效果。“我们就是要让传统印章变得年轻、有活力,让年轻人看到,这样古老的东西也会以这种‘超感’的形式出现。”林存真说,未来还会设计交互式产品,鼓励人们去模仿图标中的经典运动动作。

(燕都融媒体记者旭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