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从数百斤旧报剪出一本篆刻名家作品,他的刻

发布时间:2022/9/17 18:32:08   

在POCO摄影平台有一个叫”安雅居”的博主,时不时更新着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十几年间,那些充满人文气息的摄影作品,时常引来影友的互动点评,大家都称赞其手法专业,构图独到,意境深远。甚至还有些忠粉竟然想方设法要博主的联系方式,想慕名来拜师学习摄影。

这让这位博主有些意外,但又感到小幸福,小满足。没想到,这些年来自己的业余爱好,竟能在网上得来如此的肯定。

博主真名蔡东盛。现实生活中,让老蔡在泉州闻名的是他的书法和篆刻。70、80后的书法爱好者大多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泉州青少年宫书法班和泉州民盟书法班有个有名的书法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年轻,他的主业还是个不相干的五交商店营业员。

说起这个,蔡东盛至今仍然充满自豪。当时,蔡东盛能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并得到专业机构认可成为一名书法老师,完全得益于自己多年的刻苦自学。打小起,蔡东盛对于纸面上的各种文字和图画总是会表现出与常人多几分的喜爱,喜欢描描摹摹。这种天分林坚璋、丁明镜等一些书法老师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也就多给予了一些额外的指点。蔡东盛的字越学越精进,在青少年宫兼职任教不久就被泉州供销学校聘请为专职书法教师。这些励志的经历很长时间让蔡东盛充满了激情,甚至融入了他的日常书法创作里。

对于书法,他最擅长现场发挥,他始终觉得激扬才是书法的本性。这种自信来源于扎实的底蕴,也来源于他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书家五合的彻悟,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缺一不可。就如王羲之乘着酒兴书下的《兰亭序》成为五和之下不可再得的经典。

半辈子为师的激情书家蔡东盛,很少拿自己的作品参展参赛,但对学生却格外上心,他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各项正规书法比赛中成绩经常在全省前列,年8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节”中,福建19人获奖入展,他的学生占了12人。在其他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中,他的学生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蔡东盛的书法之路充满故事,篆刻之路则更为传奇。蔡东盛最早决定“学”篆刻缘于小学四年级时,看到一名同学作业本上盖了自刻的木头章得到了大家的夸赞,好胜要强的蔡东盛下决心要刻一个更好看的图章。当用锯板磨成的刻刀在木块上将自己的名字呈现在作业本上的时候,蔡东盛好像一名开悟了的小艺术家,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碎木块、山上的小粉石都成了他最好的练手材料。

小小年纪,好书法又爱篆刻,这要是在如今,肯定要乐坏了家长,给这样的孩子来个专业的培训班,让孩子系统地学习肯定必不可少。但在那个时代对蔡东盛来说,系统学习、有专业的指导老师那是奢求。没有老师,蔡东盛以书报为师,在五交化当营业员的那些时日,他居然从数百斤旧报中剪出厚厚一本全国各地篆刻名家的作品。他拿着这些作品反复研究临摹,如痴如醉。经常入迷到客人来对着货架看半天,他还不知情,因为这没少挨柜台长的批评。

真正让蔡东盛的篆刻得以跨越式成长,则得益于泉州工人文化宫的一次意外。据说,当年文化宫进了一批数量不小的印石,却长时间滞销。也不知道哪位高人出的主意,把无人问津的印石利用起来,办个篆刻培训班,这样石头就有销路了。蔡东盛成了培训班的学员,在老师蒋少强指导下,他的篆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书法篆刻艺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天分和努力是成功的基础。当篆刻班第二节下课时,蔡东盛将自己两大本的篆刻集忐忑不安交到蒋少强手里的时候,蔡东盛说,蒋老师当时表情有些吃惊,给了他很好的评价,这给了他极大地鼓舞,从此他更加废寝忘食地刻印。以至于后来文化宫为这个培训班举办学员作品观摩展时,十五个参展学员共有四十五块展板,蔡东盛一个人的作品占了足足四十块,俨然成了他的个展。这让他名声鹊起。

这之后,对于篆刻,蔡东盛几乎是信手拈来。他说,那时候,经常是15分钟就能刻好一枚。不夸张地说,闭着眼睛都不成问题。也许是这一路过于顺遂,蔡东盛发觉自己的篆刻开始遇到了瓶颈,经常是激情有余,少了点致虚守静的味道。久不能突破的他,年前后开始慢慢放掉了篆刻,玩起了摄影。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蜗居在家的蔡东盛再次拿起印石,竟有了一种“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感慨。刻刀拿起的那一刻,他彻悟:激情与守静并不矛盾。激情毛笔,内敛刻刀,激情让文字有生命,守静让篆刻安雅恒远。激情是本真,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书法的个性张扬与篆刻的沉静内敛之对比,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就像摄影,动静相融中相得益彰。现在,蔡东盛每刻一枚印章都极其讲究,心境、天气、环境都恰到好处方下手,没能过自己这一关的作品一律毁掉重来。重拾刻刀的蔡东盛终于理解,境者心造之。唯有心所造之境最真实。

这些年自己所有的经历,所有的阅历是内心最好的开化剂,那些曾经的执念终究已经过去。每个人最终都要向岁月握手言和。人生亦或艺术到最后,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蔡东盛摄影博客里那张放有毛笔、篆刻、字帖、相机、茶杯的图像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人生或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甘于平凡中砥砺心性,沉淀自己,活出真性情但又能恬静不躁的真我。

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7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