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市场 >> 圈悦非遗108道手工工序,90后
择一事,终一生,不易匠心;父传子,母传女,不息薪火;几代人,百十载,不言放弃……这是当代非遗传承人的写照。
中国有句古老的民谚,叫“技多不压身”,是说手艺人掌握一技之长,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时过境迁,今天手艺人手里的传统技艺,不再是单纯的“讨生活”手段。于是,有的默默无闻,渐被淡忘;有的后续乏人,流失严重。传统手艺、技艺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保护与传承,是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可喜的是,随着宣传、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凭着一腔热爱、一双巧手、一份赤诚,成为“守艺人”,他们去追随、去守护、去创造,让一个个非遗项目穿越时光、焕发活力。
从本期开始,都市圈周刊开辟“圈悦非遗”栏目,带领读者走近林林总总非遗项目、走进非遗传承人的精神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巧手生花非遗项目:方氏皮箱雕刻技艺(辽宁省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张文歌
方氏皮箱雕刻技艺起始于十九世纪末,起初以雕刻木箱为主,后逐渐演变成雕刻木胎皮箱。20世纪90年代末期,方氏皮箱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振生,经过6年探索,系统地梳理了方氏皮箱雕刻技艺,其大型作品《十八罗汉》一经问世便技惊四座。此后,独具风格的浮皮雕皮箱和浮皮雕装饰画,让方氏皮箱雕刻技艺重返大众视野。年,方氏皮箱雕刻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浮皮雕是用刻刀在薄薄的皮料上作画,而后经特殊工艺将皮画隆起,以呈现浮雕效果,再将浮皮雕呈现于皮箱之上……”初见沈阳90后姑娘张文歌,时尚、活泼。很难想象,作为方氏皮箱雕刻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她已经从事皮箱雕刻技艺这种“安静”的老手艺9年了。
选料、设计、透稿、雕刻、定型、调色、染色……7月7日,在以其外公命名的方振生皮艺工作室里,张文歌正在加紧制作一个定制皮箱。一双纤细的手,在植鞣革牛皮上刻画时,却异常有力。
百年皮雕
与许多非遗项目传承的方式不同,方氏皮箱雕刻技艺不是来自拜师学艺,而是方氏家族一辈传一辈地沿袭下来。
据说,晚清时期,一个叫刘常利的匠人在皇宫里做雕花木箱,后来他改进工艺,以皮革替代木板做雕花箱包。此后不久,刘常利收14岁少年方连福为徒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同时将皮革处理秘方传承给了方连福。年前后,刘常利、方连福携全家迁居奉天(今沈阳),在城内鼓楼开设了一间皮件铺,遂将雕刻皮箱技艺作为家族技艺传承了下来。
“祖辈传下来的是皮沉雕技艺,浮皮雕技艺是外公在皮沉雕技艺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张文歌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方振生系统梳理出了方氏皮箱雕刻技艺,其制作的皮箱雕刻作品受到外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