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春晚报正在雕刻的张瑞清。本版摄影石天蛟不可复制和易碎让蛋雕更加富有魅力。张瑞清的蛋雕作品。青色的鸸鹋蛋雕。鸿运蛋雕。通过对儿时的回忆雕刻出瑞雪丰年蛋雕。镂空蛋雕。印象中,蛋壳的特点是又薄又脆,稍有不慎就会破碎。但对于长春市民张瑞清来说,在蛋壳上作画、雕刻却是一种奇妙的享受。鸡蛋、鹅蛋、鸵鸟蛋,这些普普通通的蛋壳,在他手里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写实逼真的人物雕像、如墨淡雅的山水画作、活灵活现的动物雕像……一系列蛋雕作品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把一个手握画笔、刻刀的美术师形象与一名厨师联系在一起。直到亲眼所见,才相信这些技艺精湛的蛋雕作品出自一位厨师之手。日前,记者来到蛋雕“发烧友”张瑞清家中,朴实的张瑞清向记者展示了10余年来精心雕刻的几十件蛋雕作品,还讲起了他与蛋雕的情缘故事。自幼结缘蛋雕艺术初见张瑞清,是在市图书馆举办的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上,而他现在真正的身份却是一名厨师。今年42岁的张瑞清,6年前只身从黑龙江大庆的老家来到长春,也正是来到长春以后的这段时间,让他的蛋雕技艺突飞猛进。多年来,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张瑞清心中对于蛋雕的喜爱从未减弱。他利用闲暇时间琢磨蛋雕技艺,不断学习和求教,沉浸在雕刻的世界里,蛋雕成了他工作、吃饭、睡觉之外最重要的事。“我没学过画画,更没接触过雕刻,但我就是喜欢蛋雕。最初在长春的那段日子,至今难以忘怀。”张瑞清告诉记者,“那时家人还没过来,我在长春租住的是插间,连电视都没有,下班后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做蛋雕。我坐在桌前,连续雕上近10个小时都不会感觉累,因为喜爱反而成为一种最佳的休息方式。张瑞清从小就喜欢蛋雕艺术,但由于那时对蛋雕不够了解,只知道在蛋上挖个小洞,将蛋液倒出去,用缝针在蛋壳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这种“涂鸦”成为他当时最大的乐趣。也正是如此,有朝一日做出一件像样的蛋雕作品的梦想,从小就在张瑞清心中扎了根。“上中学那会儿,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蛋雕作品,就被这种神奇的工艺深深吸引。想不到鸡蛋上打孔还能不碎,自己也尝试着在鸡蛋上打孔,在蛋壳上反复地擦擦画画。”说起自己与蛋雕的结缘,张瑞清回忆起小时候做蛋雕的经历,“自家鸡下的蛋颜色不红,不太适合在上面刻画,所以我就尝试着将灯泡塞到鸡蛋壳里,外接电池让蛋壳发出光亮。”一个星期时间完成处女作年,张瑞清开始尝试蛋雕的创作。他自制雕刀,选购鸡蛋,学习雕刻技术,每一项都是从零开始。一个星期后,张瑞清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布达拉宫》。在张瑞清看来,从选材、清理、勾图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足够耐心。为了用得更顺手,张瑞清自己动手改造刻刀,将锯条磨成雕刻用的小刀,白钢材质的雕刀需要经常打磨,“工具一定要得心应手,选蛋的环节更是马虎不得。”由于现在厨师的工作,这让张瑞清有了更多的蛋壳来源,“我使用过鸡蛋、鹅蛋、鸸鹋蛋、鸵鸟蛋进行创作,但最常见的还是鸡蛋。我现在都养成习惯了,食堂采购回来一筐鸡蛋,我总是要仔细挑选一番,颜色不均匀的、上面有斑点的鸡蛋不适合做蛋雕,最好选用光滑的红皮鸡蛋,看见适合做蛋雕的,我总是爱不释手。”以刻刀为笔勾勒特别的艺术语言一直以来,大家都把蛋雕称作“脆弱的艺术”,因为它不仅要在蛋壳上面镂空、打孔、雕刻,还要用美感迎人。创作中,张瑞清先用注射器将蛋液取出,清洗蛋壳后进行消毒,把蛋内的细菌处理掉,晾干后就可以在蛋壳上开始雕刻。10多年的时间里,他自学蛋雕技术,十二生肖、儿时的场景、知名的画作……张瑞清以刻刀为笔,几十件蛋雕作品跃然蛋壳之上,在轻薄易碎的蛋壳上雕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谈起蛋雕的创作历程,张瑞清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是一边摸索,一边创作,遇到无法攻克的难题,我就去翻阅书籍,在网上跟大家交流。经过一次次尝试,终于掌握了蛋雕的技术,而且还越来越熟练。”张瑞清说,“蛋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是以数量取胜。”对于张瑞清来说,蛋壳是特殊的艺术载体,蛋雕是特别的艺术语言。张瑞清认为,蛋雕最重要的是勾图和雕刻阶段。在雕刻之前,张瑞清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各种图案,这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细致的功夫,一旦画得不够理想,雕出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这对于一天画画都没学过的张瑞清来说也是最欠缺的,“对我来说,画画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反复修正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画完后不能马上动手雕刻,要回过头来仔细琢磨,或许还能发现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张瑞清说,时代在变化,目前出现了很多通过科技手段将所要刻画的图案翻印在蛋壳上的方法,但我绝不会使用。蛋雕是一门艺术,如果使用翻印手段,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最满意的作品是“儿时记忆”蛋雕是一门奇特的艺术,雕刻过程更可谓是如履薄冰,需要将蛋壳上的留白部分刨去露出蛋壳表层的红色,再一刀一刀用心雕琢,雕刻过程要胆大、心静,耐得住寂寞,掌握好用刀的力度。张瑞清告诉记者,一个蛋壳的平均厚度约有0.3毫米,手劲大了,蛋壳容易破;手劲小了,层次感很难体现出来。蛋壳刮到最后一层时,约有0.1毫米的厚度,所以雕刻时手捏蛋壳要非常轻,下刀力道要很精确,否则容易把蛋壳弄破。雕刻时的每一刀都要格外小心,往往一刀失之就会前功尽弃。相比其他蛋雕爱好者,张瑞清并没有刻破成百上千个蛋壳,他笑着告诉记者:“我找到了蛋雕的窍门,说是蛋雕,我觉得更像是‘刮’蛋壳,选好角度,掌握好力度,一边刮一边感受,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艺术源于生活,张瑞清在他的作品前显得神采飞扬。在几十件雕刻作品中,张瑞清最得意的要数雕满儿时回忆的作品,东北农村的老房子、院里的大酱缸、盖着白雪的柴火垛、充满童趣的“扣鸟”游戏……多年在外,张瑞清难免会怀念从前的时光,凭借着对儿时的记忆,他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这个“东北味”十足的蛋雕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农村的闲暇时光。“小时候在姥姥家的时光是那么美好,毕竟是东北人嘛,刻画的都是东北农村的事,充满了东北农村的乡土气息。”张瑞清说,“这件作品从构思到起稿花了不少的心思,我采用的是圆雕形式,作品的每个位置都进行了雕刻处理。蛋雕作品可以记录生活,可以寻找回忆,很多作品中的创作灵感,都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后来也曾尝试过雕刻这种风格的作品,但效果都不够理想,所以这件作品是我最满意的。”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传承蛋雕艺术尽管每个人都有梦想,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并不多。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用平凡的感动鼓励着我们,他们一边为了生活而工作,一边在空闲时间追逐心中的梦想。张瑞清上午做厨师,下午开网约车补贴家用,多年来,不管多忙多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蛋雕的梦想。只要拿起刻刀,他的疲惫就会抛到九霄云外,一张陈旧的桌子、几支铅笔、几把刻刀、一块橡皮……张瑞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意境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的蛋雕才能逐渐显现,对于未来张瑞清坦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我现在仅仅是学会了蛋雕的创作形式,任何艺术形式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都是最难的,因此我一直在摸索属于自己的符号,是展现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还是根据灵感突发奇想地去创作,我会随时更新自己的创作思路。”张瑞清说,“每件作品都经过成千上万刀的细心雕琢,从事这些艺术创作,既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心,又丰富了我的业余时间,更让我收获了快乐。”谈起今后对自己蛋雕创作的想法,张瑞清表示,希望蛋雕这门艺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蛋雕这门艺术,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是否可以申请“非遗”,需要看自身是否满足相应的条件。对与申报长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符合哪些条件,记者咨询了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据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申报长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符合:历史久远,三代传承或年以上;传统技艺技能突出,具有活态存在的特点;拥有鲜明地域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条件。(长春晚报记者梁闯)原标题:《小蛋壳雕就大世界厨师自学蛋雕逆袭“脆弱的艺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