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市场 >> 民族团结与非遗传承相结合,ldquo
走进安宁市金方街道晓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非遗文化培训站,志愿者小周正和同事们一起在工作台认真创作,只见小巧锐利的刻刀在他们手中不停地旋转,不一会儿一张薄薄的红纸就变成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培训站内的余幅剪(刻)纸作品讲述着社区多年来的“非遗故事”。
晓塘社区成立于年4月,辖5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人。近年来,晓塘社区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为民服务和社会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之路。
结缘打造非遗传承基地
在金方街道晓塘社区,一大早,社区书记、主任袁继芬就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非遗文化剪纸教学。她说:“剪纸是我的爱好,从开始接触剪纸到现在,自己也从一名学习者成为了教学者,看着一幅幅作品从自己和学生手中刻画而生,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谈起袁继芬与剪(刻)纸结缘,那得从年说起。当时,她所在的洛阳池社区因需要开展流动儿童暑期培训而认识了安宁市剪(刻)纸非遗传承人耿明府。一把剪刀、一把刻刀,几张红纸,剪剪刻刻,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令袁继芬惊叹不已。自此,袁继芬便迷上了剪(刻)纸。
年11月起,袁继芬致力于非遗文化剪(刻)纸保护与传承,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的支持,打造安宁市首个非遗剪(刻)纸培训站,同时,还组建了60余人的晓塘社区非遗剪(刻)纸志愿服务队,目前,志愿服务队已经组织培训30余次,开展进校园、进小区、进公园、进农村等“六进”活动余次,参加培训人员有学生、军人、辖区居民群众共计余人,同时还挖掘出剪(刻)纸爱好者4人作为传承人进行培养。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大力宣传剪(刻)纸文化,不仅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增进了社区和谐。”袁继芬说。
传承让非遗“飞”入百姓家
社区志愿者小周是剪(刻)纸的爱好者,平时忙于工作的他,一有时间就来培训站学习。
回想他第一次接触剪(刻)纸时小周说:“我奶奶是晓塘社区的居民,我经常会去看望她,有一次奶奶和我说,她参加了晓塘社区举办的‘八十岁老人集体生活会’,社区为奶奶送来了80岁的生日贺礼——一幅寿桃剪纸作品,看着奶奶把这幅寿桃作品视如珍宝,我决定学习剪纸,以后要剪各式各样的剪纸送给奶奶。”
袁继芬从教学开始时便说:“剪纸是一件比较难的艺术创作,需要很好的刀工,长久的坚持练习,才能够做到自然而流畅。”小周来到社区跟着袁继芬认真学习剪纸,他说:“袁书记是个严谨有耐心的老师,对作品的要求很高,我跟着她从基础学起,刚开始时非常困难,我剪刻也不是很流畅,但袁书记告诉我,面对剪纸要像面对生活一样,不要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坚持学,坚持剪,就一定会剪出好的作品。”
直到今天,小周已经制作了30余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摆放在社区的非遗文化培训站。
创新把民族团结与非遗传承相结合
在非遗文化培训站的墙上,挂着剪(刻)纸作品《云南民族一家亲》,一个个活灵活现、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剪纸人物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晓塘社区的剪(刻)纸作品《云南民族一家亲》,在昆明市第十五届石博会上获得银奖。”袁继芬骄傲地说。
“社区传统剪纸艺术,雕刻时的技艺之精细以及色彩的搭配,都展现了居民群众对于艺术的感受,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我们将民族团结进步与非遗传承剪(刻)纸相融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其中,用民间剪纸艺术的方式参与宣传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叙民族团结情谊。”
举一反三,晓塘社区将民族团结与非遗结合运用到了多个方面。社区在文明实践站,组织小朋友们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彩塑活动,把民族团结深深根植在青少年心中。结合社区19支文化志愿者力量,编排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反映“各族人民大团结、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文艺节目,不定期举办文艺表演和宣传庆典活动,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各民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下一步,社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根’与‘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社区各族群众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民族团结之风吹遍每个角落。”袁继芬说。
来源:《民族时报》
审核:海月文华
终审:冯琳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