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市场 >> 长宁这群人走上了非遗就业之路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能想到什么?是在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上雕出大千世界的蛋雕,还是以手代刀、以撕代剪进行艺术创作的撕纸?在长宁,非遗文化“邂逅”扶残助残,擦出的“火花”正在“点亮”辖区残疾人士“就业之路”。来自北新泾街道的小邱就是受益人之一……
今年39岁的小邱家住新泾四村,肢体轻度障碍,今年年初刚失业。北新泾街道“馨守护”救助顾问团队通过爱馨苑智慧服务系统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相关部门,为其链接资源,助力她成功加入“阳光手作”非遗工作室。“一直想再找一份工作,没想到在街道的帮助下这么顺利,现在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学习非遗文化,机会太难得了。”小邱说道。
据了解,在区残联、区文旅局的联合指导下,“阳光手作”非遗工作室于今年2月正式成立。工作室负责人兼带教老师陆炯,是当代海派砚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上海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受父亲陆小华影响,爱好雕刻技艺,已从业25年,在带徒传艺方面经验丰富。目前,该工作室共有小邱等3位成员,成员可获得劳动补贴。同时,工作室将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根据学习能力,成员们也可在家“订单式”工作,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
建立工作室前,区残联与区文旅局对长宁非遗项目进行了排摸,最终确定了学成后能产生一定经济效应的海派写实石雕技艺。同时,双方协调陆炯开设《海派石刻工艺制作基础》培训班,为工作室成员及长宁辖区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士授课,进一步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
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所长周湧奋表示,建设非遗工作室旨在引导残疾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居家就业、提高残疾人士收入水平、拓展残疾人士就业渠道。考虑到想要学成非遗技艺耗时耗力,希望通过增设培训班,给予有意愿的残疾人士更多机会,让更多人能够走上非遗“就业”之路,取得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日前开课的培训班上,学员们收到了一包含两方印章、一把刻刀、《正反字篆刻字典》等的材料包。通过面授、图解、视频举例、现场示范等方式,陆炯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篆刻所用材料、篆刻基础刀法、临摹大师作品训练等重点。
“老师,两方印章都要用砂纸磨吗?”
“先用一方印章练习,手的力道把控住,要在平面上磨。”
在磨印章环节,现场满是沙沙声,学员们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小邱向记者介绍,自己拥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艺术创作很感兴趣,这是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非遗石雕,老师由简入繁的课程教学方法浅显易懂。
据悉,《海派石刻工艺制作基础》培训班是综合型的训练,需要学员制作出具有一定工艺要求和美学特征的石刻工艺作品。同时,学员要掌握石料材料特性、石刻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后续工艺等知识,以及掌握相关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培训班将分阶段进行,目前课程以技艺入门为主,将连续开展10次,每堂课持续2小时,后续还将开设石刻设计与构图训练等课程。
针对小邱等“阳光手作”非遗工作室成员,陆炯还将采取“师徒制”教学,因材施教,将其培养成德才兼备、理论实践共同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