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商朝作坊殷墟

发布时间:2023/7/24 15:53:26   

截至目前,殷墟遗址范围内在宫殿区、苗圃北地、铁三路、刘家庄北地、大司空村、北辛庄、孝民屯等地或附近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殷墟手工业作坊布局图

殷墟布局图

苗圃北地铸铜作坊:

位于河南安阳殷墟范围内小屯东南约1公里处。—年曾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夯土房基一座,南北隔成两间,迎门有一瓢形灶坑,门内出土商晚期陶片、陶范,房附近有大量陶范和坩埚碎片等。同时又发现不少单间房基,内堆陶范等,当为铸铜工匠居住处所。遗址里出土的坩埚,直径83厘米、壁厚4—5厘米。总计发现内范、外范和陶模三千八百三十五块,所铸有鼎、簋、觯、觚、爵、斝、戈等器,花纹主要有云雷纹、乳丁纹、兽面纹、夔纹、三角纹、弦纹等。遗址内未见铜矿石,可知此地为专门熔铸的场所。

苗圃北地铸铜作坊房子(示意图)

孝民屯村西铸铜作坊:

位于安阳市西北约5公里,东距小屯村约2.5公里。村东濒临洹河,其余三面均已被安阳市钢铁公司包围。在发掘中未见房基,只挖到一批灰坑。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作坊内出土有陶范、熔炉壁、坩埚片、铜渣、陶管、“将军盔”及木炭等有关铸铜的遗物。其中陶范有余块,外范均为残块,型制均较小。范面纹饰也不是很精细。内范个别为觚[gū]等礼器,大多为工具和兵器,器类有铲、锛、戈、矛等。陶模仅有爵等。此外,还有一批修磨铜器的砺石等。该处铸铜作坊遗址规模不大,以生产工具和兵器为主,也生产少量礼器,从各种迹象观察,这里是一处民间手工铸铜作坊。

薛家庄铸铜作坊:

位于薛家庄村南米,西北距小屯村约1公里。这里出土铸铜遗物较多,有陶外范和陶内范0多块,器类有鼎、甗、簋、觯、觚等礼器,有矛、戈等兵器。外范上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圆涡纹和三角纹等。还出有“将军盔”残片、砺石、铜渣等。这里文化内涵较为复杂和丰富,还发现有制骨的遗迹、陶窑和墓葬等。

小屯东北地铸铜作坊:

位于郑州商城位于小屯村东北约米处。即在宫殿区的乙五基址的上层发现陶范块,基址夯土内发现陶范块,基址夯土下发现陶范块,各层还发现铜锈等,这表明在建筑乙五之前和建成之后,这里一直是铸铜生产的场地。所有陶范中大多为外范,器类有觚、爵、簋、罍、卣、鼎、彝、壶等礼器,镞、戈、矛等兵器,铜泡和车饰等。还有一些陶模和内范。

辛店铸铜作坊: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辛店集南部一带,西南约距离殷墟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0公里,北距漳河8.2公里。发现商代晚期大型建筑群1处,大量与铸铜相关的遗迹,商周时期灰坑处。铸铜遗址发现有独立铸铜作坊区、工棚式熔铸及后期加工一体场地、小型窑址、烧土硬面、范土淘洗池、大型取土坑、铸铜废弃物堆积坑等。出土大量与铸铜相关遗物,经初步统计出土陶范约1.2万块左右,主要以容器范居多,有鼎、簋、卣、尊、罍、瓿等各类青铜器,还有少量兵器范如鐏、镞等。熔炉器具残块约块,可分为草拌泥熔炉和夹砂坩埚两种。生产工具有磨石、铜针形器、铜刻刀、鼓风管、骨铲、骨锥等上百件。发现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墓葬52座,其中出土青铜礼器约46件(铜器上铭文以“戈”居多),还出土陶器、玉器等文物。除商代时期遗存,还发现了先商时期遗存和西周时期遗存。共发掘先商时期遗存12处,其中半地穴式房址1处,灰坑10处,沟1条,出土有陶片、石器、兽骨、蚌等。

半地穴式作坊H65(第四层内堆放大量陶范残块)

范土淘洗池

墓葬M11

墓葬M11出土青铜器

辛店遗址南北约米,东西约米,总面积约万平方米。最新考古发现商代晚期铸铜相关遗存约占辛店遗址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此次发掘发现辛店铸铜遗址又分支出多个独立、完整的铸铜作坊区,每个作坊区,可分为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墓葬区2区相距较近甚至相互叠压。工作区可分为多个功能区,有备料取土坑,制范场地,熔铸一体的场地、铜器后期加工场地、铸铜遗物废弃场地。

工棚式铸铜作坊出土陶范

工棚式熔铸坊

工棚式铸铜作坊出土铸铜工具及铜块

工棚式铸铜作坊活动面堆积铜器修整打磨后残留铜屑

工棚式熔铸作坊内相关熔铸设施局部

H陶范堆积坑

祭祀坑H层填土内第三层殉牲

商代晚期大型取土坑

工棚式熔铸作坊F9第八层

铁三路制骨作坊:

位于苗圃北地铸铜作坊遗址北部,紧临安钢大道,与年发掘的薛家庄南地(该地点也曾发现了制骨遗迹与制骨有关的遗物)相距不远。由于铁三路制骨作坊6年度发掘出土的全部动物骨骼重量约32吨,其中绝大多数为加工过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制骨作坊及其生产量的规模巨大。

出土的与制骨有关的动物骨骼遗存既包括成品、废品、不同阶段的半成品,也包括坯料(多为出现意外破损、开裂的坯料)或备用料、边角料、余料。从锯痕的形态特征和部分骨料的显微观察来看,取料的方法主要是以青铜锯加工锯切。加工的方法则包括切割、削、锉、凿、雕刻、打磨等。从对骨器的成品、废品、半成品和坯料的观察与分析来看,该制骨作坊主产品中大多数为尖状器,其中很可能主要是骨笄,也有制作过程中断裂、破损的笄帽、边刃器、铲、牌状骨器、牙片等。此外,复杂的骨器在制造中往往比简单的骨器容易断损,因而可能会导致在断损的骨器中简单骨器与复杂骨器的相对数量比例比实际情况小。

从骨料的来源来看,为黄牛、水牛、猪、羊、鹿等动物的骨骼,其中以黄牛的骨骼占绝对多数。骨料既有动物的肢骨也有动物的下颌骨、牙齿,还有角,其中以肢骨占多数,其次为动物的下颌骨和鹿角。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

位于大司空村东南地,作坊的范围1,平方米。发现制骨的「工房」一座,骨料坑12个、灰坑3个。「工房」在遗址中心,作地穴式,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近七平方米,东侧有一条斜坡通道,以供出入。「工房」内出土了许多骨料和一些制骨工具,12个骨料坑分布于「工房」的南北两端,坑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这些骨料坑以堆放骨料和废骨料为主。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出土骨料、废料和半制成品等达三万五千多块。此外还出土了二百五十多块角料。出土的制骨工具有铜锯三件、钻四件、刀一件和十多块磨石。从出土的半制成品及多数骨料的功能考据,此作坊可能以生产骨笄为主。

北辛庄制骨作坊:

在安阳殷墟的北辛庄,有一处规模很大的制骨作坊。作坊的房基为半地穴式,建在生土之上,四周以生土为壁。房子为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95米,壁高1.05米。房子的西南角设有七级阶梯形通道,在东北角则有一个烧火的灶址。房子的地面上,发现了很多骨器,屋外有一个骨料坑,坑内堆有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还发现一些制作加工骨器的青铜刀、锯、钻和砺石等。在这个制骨作坊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的骨料和半成品多达件。骨料主要是牛、猪、马、羊、狗等家畜的肢骨,半成品和成品以笄、笄帽和锥的数量最多。

制玉石器作坊:

位于区小屯村北约40米,即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以西50米处。在这里发掘出两座房子,一座是半地穴式的建筑(编号F10),从地面遗留的残块推测房子为夯土墙体和草拌泥顶,房内出土有大量石璋残片,还有铜刀、铜镞和制作精致的小型玉石雕刻品、绿松石等。另一座为地穴式房子(编号F11),打破了F10,分前后两室,修建比较讲究,居住面为平整的红烧土硬面。房内出土有多件圆锥形石料、多件长方形砺石残块。引人注目的是,在F11发现一块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涂有白灰面的墙皮,其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其红色纹饰由对称的图案组成,线条较粗,转角圆钝,可能是绘画主题中的辅助花纹。

需要说明的是,自二里头时期开始,“居葬合一”的家族式生产模式始终存在。在手工业区内都发现有相应的墓葬且有等级差异,这种现象应不是偶然。这说明采用家族式生产方式充分解决了技术传承、掌控等问题,始终被统治阶层所青睐。

殷商时期手工业是相当发达的。在殷墟它不仅体现在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上,同时也体现在手工业者庞大的队伍上。这方面资料主要体现在商代墓主人的身份上。从殷墟西区墓葬统计情况看,十分之一的墓主人随葬有铜刀、铜锥、石钻扶手、石锥等手工业工具,这些墓主人生前无疑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也可以说殷商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这些手工业者的身份在墓葬资料中是有显示的,例如.西区墓葬M随葬有铜刀、铜锥,同时也随葬铜瓤爵川。说明该墓主生前身份不仅是个小贵族,而且还是一个手工业生产者。又如西区M随葬有铜刀、铜锥,M随葬有铜锥,M随葬有石钻扶手,同时这些墓主都随葬陶瓤、爵。说明这些墓主生前是有身份的,是自由民,是手工业者。综上所述,殷商时期手工业者的身份绝大多数应属自由民身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5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