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艺文志刻刀下的艺术人生
篆
刻
艺
术
艺文志
走进安徽名人馆,在气象浑穆的安徽名人群像雕塑的后面,有一面安徽历史名人姓名篆刻墙,喜欢篆刻的人必然会被这堵墙所吸引,墙面上集中展示了多枚造型各异、仪态万千的印章,这些印章都出自一位年轻的篆刻家之手,他叫杜奎。
杜奎,安徽肥东人,家族里并没有人从事书画篆刻行当,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篆刻深深吸引。
篆刻是中国汉字衍生而出的特有艺术,如果从甲骨文的契刻算起,超过多年的历史,文人书画家参与篆刻从元朝开始,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篆刻是一门高雅艺术,入门容易,一把刀、一片石就可以操练起来,要想学得精深,非得有深厚的学养不可。
杜奎一直想拜贺印生老师为师,贺印生也不知道这个在工厂上班的小伙子能坚持多久,刻印毕竟难以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印生发现这个小伙子性格沉稳坚韧,对于老师提出的各项学习要求都能扎扎实实的做到。
杜奎性格沉稳谦和,如同他的篆刻审美取向,他倾向于工稳典雅致一路的印风,王福庵、陈巨来等前辈篆刻大家是他心仪手追的对象。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文字发展一脉相承,多姿多彩。一些退出应用领域的古文字在篆刻艺术中复活,为篆刻增添别样的风姿韵味,比如战国时期的鸟虫书,本身是当时贵族崇尚繁复华丽的审美时尚,作为富有装饰感的美术字早已退出实用领域,但在篆刻艺术里,又重新复活了,为篆刻增添了新的美学语言。杜奎在鸟虫书上也下过硬功夫,鸟虫书印刻得别开生面。
中国文化中讲究“功夫在诗外”,其实篆刻也一样,需要“印外求印”。读书写文章之外,杜奎跟随版画名家师晶一起学习创作版画,同时进行传统的书画学习,以此开阔审美眼界,吸收艺术养分,滋养自己的篆刻艺术,他尝试将中国山水画搬到印石上,打通二者之间的界限。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全靠文化支撑。经过十几年不断的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个集中展示他的篆刻才华的机会,为刚刚开放的安徽名人馆刻制枚安徽历史名人姓名印,用一面墙集中展示,这是一个惊人的庞大订单,让他激动得夜不能寐。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倾尽了他所有的艺术创造力,终于圆满的完成了,时间过去几年,当年创作构思的情形还是历历在目。
这次安徽历史名人组印的圆满完成让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他开始倾心于刻制组印,几十枚印章一口气刻完,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创造力,过程艰难却又让人极为满足,是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挑战。杜奎第二套组印题材选择的是《心经》,千挑万选准备印材,他想用更理想的印材来承载自己的篆刻。
和安徽历史名人组印相比,《心经》组印的规模要小一半,完成得非常顺利,有很多枚印章有着妙手偶得的构思。
完成第一套《心经》组印之后,杜奎似乎意犹未尽,开始第二套《心经》组印的筹备。他想在第二套《心经》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让自己的艺术再上台阶。
尽管杜奎这么多年依然在江淮汽车集团上班打卡,但在他同事的眼中,杜奎已经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篆刻家。从最初的拜师念头起步,他的艺术梦想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定。他雕刻了无数块印石,同时也雕刻了自己的人生。
记者:仇龙飞
责编:周雪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