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www.zgbdf.net/m/书法作品如何体现古意?这是很多学书者的永远追求,书法中有了古意,方显大气苍茫,自然朴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法中的古意又成了区别高手与低手的关键因素,同样是写字,同样是用毛笔来写字,有些人的太过今意,而有些人却一出手就是古意。王镛的行草书看似随意,伸出他的作品中却古意浓浓。北京语言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天曙的书法作品都是篆隶融合的,线条很苍茫,很有质感,他的笔下不论哪一个笔画,都是很有意思的,观后不忍离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技法的能力外,还有他一个文人对书法的表达情怀在其中,这便是书法的意境。朱天曙原本是学美术专业的,后来一步一步地学到了博士美学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可以说,他自上大学开始就一直与美术学密不可分。美术是艺术的基础,几十年下来,他也出版了自己所著的几十部美术、书法专著和论文,除此之外,他研习兼修篆隶书法,时有章草出现,当然,作品题款大都采用章草,这基本上是他的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了。另外,朱天曙也对篆刻较为勤勉,一方石印,天地之宽,篆刻中把他对美的认识全都表现出来,哪里有虚、实,哪里有布白,哪里需要轻、重,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对美、对艺术的理解和再现。一个人要会刻印,就必须要学会写篆,也许这里便是我们发现朱天曙为什么攻学篆隶的主要原因吧。朱天曙书法作品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像常人那样,要么大尺幅,在么写上几个字来表现艺术性,而是在一个个小尺幅的纸面上,写出很有含义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的用笔主要是金石意味的“刀法”入笔,像是刻印一样,所留下的痕迹都似有残边,顿生金石之气。很多书法人也都在追求此法,要么颤颤巍巍,要么故作姿态,写出来的线条根本就不具备金石气和古意。其实这种方法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在书写篆隶时,不能轻滑,要似前有阻挡之物,毛笔顺着纸面向前涩进,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万毫齐力,墨液下注,顺着点画向外开散,点画的两边即可产生出像废刻石刀印一样的残缺边沿,但如果在书写时速度过快,过于轻滑,则点画就显得无力、无沉着、无附着,而朱天曙的笔下是深得古人的意,因此他的点画所产生的古意也就自然而来。在字形的处理上,朱天曙尽可能地向更远的古人看齐,有了用笔之法后,这种方法则不失为寻求“古意”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路径了。可以看出,他在写作品时,就像是在创作篆刻作品,毛笔行走在宣纸上,犹如刻刀在刻石上走着,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点画,字形的质感也就自然而出。虽然他的字形取法于两汉摩崖作品,但也不乏师法民间砖文、陶文之形,由于对那些时期的作品深有研究,并心会于笔下,他的作品中也就多了几分厚重、雄浑、相茂的艺术性了。朱天曙的作品虽然对篆隶进行了杂糅,尽力的表现古意,但就笔力而言,似有不足之处,仔细查看,仍显得单薄、漂浮些,这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朱天曙琮很年轻,古人所说“人书俱老”,对他来说,时日很长,需要进行人生修炼,另一个是他在这个年龄阶段追求技法的能力是正常的,但一味地强调字型之工,却自然也就减少了境界功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