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得失不论真君子士大夫的传承与气节

发布时间:2025/1/21 15:51:38   
前言:

《旧唐书·魏征传》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用这句话劝谏太宗成为了千古佳话;史书典籍记录着王朝的变迁更迭,史官们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他们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记下了王朝精彩的回忆,成为了后世研究前朝历史的依据。

王室皇族的记录者

1、最早的史官

古代阶级社会产生后,对于统治者的言行和生活要求也很严格,会有专门负责记录官员跟随在君主左右,刚开始只是负责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君主事宜的资料庞杂冗长,就要有专人分类整理,这也是史官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只不过早期的分工并不明确。夏朝建立后实行的是奴隶制,王上的日常行为是有史官被记录的,例如夏桀的残暴统治和荒唐行径就被记录在案,《吕氏春秋》中对此事有过记载。

▲夏桀荒淫无道的统治

商周时期通过留存的甲骨文中显示出的《作册》、《史》、《尹》等字推论出当时的史官是专门的机构管理,负责文书整理、记录时事和君主的日常起居。史官的史字同使字,意为神之使者,曾有占卜和祭祀的责任,是天神和君主之间沟通的传接人;

史官记录国事被看作一项非常神圣的职业,这些由史官们汇总记录下来的资料本身就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典籍和宝贝,即便是改朝换代了,史官们也会带着记录的典籍另投新主。

周朝是以礼治天下,对于史官的要求比夏商两朝更高;史官的职能和职位的划分也更加明确,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等。顾名思义,大事有大史记录,小事有小史记录,内史记录着王公贵族的事宜,外史掌四方,左史记录言行,右史记录杂事;

虽然同为史官,但是大史的地位是最高的,毕竟能出席国家级别的大典要么是王子勋贵,要么是股肱之臣,都是国家超一品的存在。除此之外,内史的地位也很高,因为他们记录对象是王公贵族,想要知道贵族们一言一行,必然会经常跟在大佬们的身边,时间久了,贵圈秘辛内史们都心里清楚,至于要怎么记录,那就看史官们笔会偏向谁了。

▲华夏大地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

2、血荐正史

史官之所以能记录历史性的事件,大多数都局内人或者亲身经历目睹了史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真正的史官在王朝中是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的,刻刀竹简、毛笔纸张就是他们的武器,他们也是士大夫体系中的一员,不仅出身不俗,还要具备一定文学底蕴,不少史官为了能记录正史,可以豁出性命的。

齐国就发生过一起和史官有关的案子,齐庄公是个非常荒唐的国君,他和臣子崔杼的妻子有染,经常出入崔家,还将崔杼的帽子拿出来送给别人,即便当时齐国民风开放,齐庄公的行为也把崔杼和崔家得罪狠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齐庄公再次驾临崔家,被崔杼捉奸在家,庄公几次哀求崔杼,崔杼不予理睬;齐庄公在随从们的帮助下成功逃了出来,可在半路上被射中大腿,从马上跌落摔死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卿族的也很强势的,那是君主集权的思想还没有形成,也没有什么所谓忠君爱国的说法,臣子弑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齐庄公这事做的太让人气愤,任谁都会说一句活该。这件事情发生后,史官直接将“崔杼弑其君”记录在册,可这个时候崔杼不乐意了,要求史官将齐庄公写成是病死,不能给自己留下污名,还承诺给史官升官加薪。

▲崔杼弑君

史官刚正不阿,没有同意变更之前的记录,崔杼很生气,直接将这个史官杀了;第二个史官是上一任史官的兄弟,他不改初衷,依然保持着之前记录,不管崔杼怎么威胁诱惑,他都不为所动,没多久这位史官也被杀了。

史官的位置是世袭的,所以第三任史官也出身这个家族,是家中的老三,一家人必须整整齐齐,他和两位兄长的一样坚持,也被崔杼杀了;到了第四任史官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他依然记录着“崔杼弑其君”,崔杼问他怕不怕死,他说记录史实是史官的责任,为了怕死就歪曲事实,还不如去死。

崔杼被这一家子给难住了,他放手不管了,让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这件事被传到了其他诸侯国,许多史官纷纷跑到齐国争相记录这件事,因为史官们怕崔杼一怒之下把史官一家灭门,就没人记录这段历史了;由此可以看出,史官家族世代相传王室秘辛,对于君王而言是一种约束和威慑,古人很在意自己的身后名,所以对史官也十分礼遇。

▲无所畏惧的史官家族名垂青史的风骨

1、威武不能屈

因为史官职业世代相袭的特殊性,史官们大多也是父死子继承的惯例,史官家族掌握了太多珍贵资料,所以在秦汉以后君主集权制度加强,对于史官的管制也加强,史官的地位也有所下降。

汉武帝时期曾经举行过盛大的封禅大典,耗资巨大,司马谈作为太史令自然要随皇帝一起入鲁;可到了活动当天,皇帝竟然不允许司马谈参加,史官是记录皇朝历史的,入鲁封禅更是武帝朝的大事,不让太史令记录下来,这有违史官的本性和职责。司马谈也因此被气病了,被迫留在洛阳,没多久就病死了。

▲汉武帝封禅图

史官的心气高,不然司马谈也不会想不开;司马谈离世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司马迁一定要写出一部好的史书,虽然他自己没能着手写作,但是他为此做了大量的查阅工作,而这份重担和压力都交到了司马迁的肩上。

早在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儒家经典的教育,弱冠之年后更是开始游历天下,大江南北、山林湖海,司马迁身体力行,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计划。而他的游学计划也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离世而终止。

▲太史令司马迁画像

史官也算是文官清流人家,司马迁的家族也不算差,又赶上汉武帝时期群英荟萃的好时代,他在长安也结交了许多贤士,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董仲舒和孔安国;本来他这个太史令做的平平稳稳,可是李陵事件成了他人生和事业上的滑铁卢。

司马迁的祸事是可以交钱了事,可是他家中是拿不出足以赎罪的钱款的,英勇赴死又不甘心,毕竟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无奈,司马迁只能选择委屈自己,在屈辱和坚忍中完成传世之作《史记》。

2、官职和地位的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比较混乱,各个国家和势力对史官没有那么看重,时局动荡,大佬们都在争夺地盘,即便是要歌功颂德也要打了胜仗之后再说;这部分历史短小而杂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原正统坐镇,所谓的正史都是暂时性的。

到了隋唐时期,中央的管理系统发生了改变,三省六部制被确立后逐渐完善,史官成了六部中礼部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众所周知,礼部是六部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部门,史官们当年是何等的骄傲,如今却只能龟缩在礼部里。

史官的地位下降与国家规定不允许私人著书写史有关,有很长一段时间,《史记》都被列为谤书,不允许传看;班固写《汉书》的时候被举报,直接被逮捕,经过审查后确认班固写的书籍对皇室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才被放出来。史官已经不复之前的盛名,迫于皇权的压力,史官们对于历史的记录要符合统治者们的要求,史官们主观意识不能体现在记录中。

▲班固画像

虽然史官的变化很大,但是这类职业却一直存在,而且唐朝的时候很多大人物也都做过史官,像房玄龄、魏征这类国士,韩愈、杜牧这类的文学家、诗人,他们都曾担任过史职;明清两朝设立翰林院,也是负责记录历史、编纂史书的,史官地位不如以前,但这类官职也一直保留着,成为了封建王朝统治记录的一份子。

▲明朝翰林院总结:

史官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高高在上到跌下神坛,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约束,史官的职业综合性很强,后世的很多职位都是可以找史官以前的影子;史书工笔记录的都是国家或皇室的大事,鲜少有人记录过史官的功绩,史官们对文化和典籍的传承具有重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史留名应当加上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旧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9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