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黄武桂林雕版印刷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它是将雕刻在平整木板上的文字、图像转印在纸张上的印刷技术。目前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出现于隋唐时期,唐咸通九年(公元年)刊印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虽然宋代毕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占据着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主流地位。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肖像。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祖籍湖南,祖上世代从事雕版印刷,主要印制蒙学读物、范本、年历、家谱和各类经书及神像。到了清代,申氏家族的雕版印刷技艺在当地已十分有名,许多乡邻慕名而来。抗日战争爆发后,申氏家族为躲避战火,大部迁至桂林,同时也将雕版印刷技艺带到桂林。年新中国成立后,申氏家族一部分族人迁回湖南老家,一部分则留在桂林,或进入印刷厂或进入工艺美术厂从事印刷和印章雕刻工作。申光宏出生在雕版印刷世家,从小深受雕版印刷技艺的熏陶,对这门祖传的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父亲见其性格温厚、耐于吃苦,遂有意培养他,并陆续将技艺悉数传授给他。申光宏聪颖好学,喜爱专研,诗书画皆精,十六岁时已能独立和熟练完成雕版印刷的各道工序,尤其是其缮写和雕刻技艺深得祖传精髓。如今,申光宏不仅继承了祖辈的雕版印刷技艺,还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年11月,申光宏申报的“雕版刻字技艺”获批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12月,申光宏申报的“桂林雕版印刷技艺”又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修板、缮写、校正、雕刻、印刷和装订。选用的木料要求结构紧密,光滑明洁,没有树节、没有裂纹、没有虫蛀、没有弯曲。文字不多时,申光宏通常用毛笔沾墨直接将文字或图案反写或反画于木板上。待墨干后,右手四指抓拳握刀,大拇指朝上,捻动刀柄,挪动刻刀转向以利于汉字点、横、撇、捺等笔画的雕刻变化,这是刻字难度最大的动作。其特点是手指抓刀,手腕用力,下刀稳准,刀深力重,一刀一刻,干净利索,不予修补。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展示反向书写技艺。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展示雕版技艺。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展示雕版印刷技艺。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展示套色雕版及作品。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使用的刻刀。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的部分雕版。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雕版印刷作品。
图片说明:1月21日,申光宏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光宏雕版印刷作品。
近几年,申光宏除了创作反映中华好家风的作品外,还查阅相关资料,用桂林雕版印刷技艺陆续再现了老子、孔子、王阳明、华佗、诸葛亮、关羽等诸多历史名人的画像。其中孔子画像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和近代不同时期的造像,可见申光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正如申光宏所说:“雕版印刷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值得保护的中华瑰宝之一。”
撰稿人:黄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致力于民族艺术研究。
摄影:裴蕾(—)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