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上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下联一

发布时间:2024/12/24 11:48:39   
中国的对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三国时期,就有对联文化的缩影,可见对联文化距离现代,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对联最早叫桃符或者楹联,是早桃木上刻一些神像或者文字,悬挂在大门两侧,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用纸张代替了桃符,用毛笔代替了刻刀,这也使得对联文化传播的更加久远。对对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掌握基本功,也就是韵律要协调,而且对仗要工整。上联多少个字,下联也要相同的字数,如果少字或者多字,则是不符合的。其次,对联要词汇相等,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上联有的字,下联尽量不要出现,否则就是不符合规矩的。对联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意境,一副对联能否成为佳对,绝大部分都是在立意上取胜。一副优秀的对联,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感悟到一些道理。对联如果只局限在平仄、词汇方面,而忽略了深意,则有一种买椟还珠的遗憾。历史上的春联故事不胜枚举,而春联作为对联文化的一个分支,一直被老百姓津津乐道。陈毅,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不但是优秀的军事家,同时他还对我国的对联文化情有独钟。有一年过春节,陈毅就借写对联之机,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上联是“看来大地皆春色”,下联是“造就中华是少年”。这副对联对仗很工整,“看来”和“造就”对应,“大地”和“中华”对应,都是词性相当,而且气象万千。最后的“皆春色”对“是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少年的美好祝愿和寄托之情。整副对联歌颂了祖国的美好,也写出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豪迈之气,堪称是一副意境高远的好对子。年底,去法国勤工俭学回国的陈毅,回到故乡四川与母亲重逢。母亲看到陈毅归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准备好饭菜,与陈毅一起聊聊家常。夜深时分,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和陈毅讲述这几年家乡发生的变化。此时已经临近过年,但是家里还是一贫如洗,陈毅就问母亲原因。原来这几年就不太平,而且不仅仅是陈毅一家贫穷,周围的邻里乡亲也是捉襟见肘。当时有钱有势的地主还不停的催租,穷人们到了年关,更是缺钱少粮,实在是一年不如一年。陈毅听到母亲的陈述后,颇为的伤感,心情也慢慢变得沉重了起来。过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如果春节都没有衣物和粮食,必然会引发人们的伤感,心情也是很难受的。当下陈毅紧锁眉头,在自家的门前踱步,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反抗、要斗争的信念,他仰望浩渺星空,此时清辉满地,凉风扑面而来,被冷风一激,他忽然来了灵感,于是大笔一挥,在门前写了一副上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这副上联其实就是在叙事,感慨年关难过,略带伤感。写完这副上联,陈毅琢磨了一会儿,又补充了下联“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下联和上联不同,充满了斗志和正能量,也表达了陈毅不服输的英雄气概,堪称是一副妙对。此联贴出去后,邻里乡亲纷纷拍手称快,陈毅的母亲也夸赞他有志气,这副对联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经典佳对。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你能对出优秀的下联吗?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