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文质兼美,君子如玉

发布时间:2024/10/2 13:50:14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4661155.html

马克思曾说,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使用工具。以主要劳动工具来作区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正是石器时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西绪弗斯被惩罚推石上山,两个远古神话,都揭示了石与早期人类的不解之缘。由于文化不同,后世中西方对石的喜好各异。西方人更偏爱钻石,正如著名广告词所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国人传统上则钟情于玉石,信奉“黄金有价玉无价”。

按《说文》的解释:玉,石之美者也。琼、瑶、瑜、瑾等,都是不同种类美玉的名称。理、琢、玩、弄等,都是加工或欣赏玉石的动作。汉语里用“玉”形容美的成语也不胜枚举,如“白玉无瑕”写颜色之美,“金声玉振”写声音之美,“冰清玉洁”写光泽之美……语言是文明的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反映玉在中国人审美观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将玉制成礼器用于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或制成饰品随身佩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随着玉与人的联系日益密切,玉的内涵开始由审美范畴向道德范畴延伸,并逐渐成为中华精神的符号象征之一。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孔子提出“比德于玉”之说,实际上都是讲玉与人的共通之处。玉之美,源于其坚硬的质地和温润的特性。将物理拟之于人文,仿刘禹锡以莲为“花之君子”,玉也可称作“石之君子”。孔子又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与“文”,正好与“坚硬”“温润”一一对应,相得益彰。

玉之坚硬,并非无坚不摧,而是“玉可碎而不改其白”;人之坚硬,并非无往不胜,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困于陈蔡,绝粮于陈,不得行其道,六十八岁而返鲁;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多天,以迟暮衰弱之躯,与鲨鱼搏斗,终无所获,只带着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回家。两位老人,前者可谓老子所云“被褐而怀玉”者,后者可视为“硬汉”典型,称谓不同,精神一致。正如圣地亚哥的独白:“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可见,真正的坚硬,贵内而轻外:于玉,在神不在形;于人,在心不在身。

玉之温润,体现在视觉的柔和;人之温润,体现在态度的谦逊。温润二字,冷热之间取其温,干湿之间取其润,体现的正是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而且玉石的温润,不似水晶玲珑剔透,不似钻石璀璨夺目,也与平实含蓄、深沉内敛的君子风范颇为吻合。鲍叔牙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与管仲共辅桓公,成就霸业,传为千秋佳话;信陵君礼贤下士,以诚感人,得侯赢、朱亥之助,救赵存魏,名冠四公子之首。二人身上显露出的潇洒豁达,正如玉之光明,不露锋芒,不屑张扬,却能使人如坐春风,于潜移默化中暗生仰慕,久而敬之。

坚硬与温润,一刚一柔,寄寓着外方内圆的处世准则。做人亦如琢玉,《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坚硬是玉的本质,经雕琢才使温润外显,与屈子“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谓异曲同工。故“比德于玉”,须加强自我修养。我们生命里遭遇的严峻考验,正如刻刀。执刀之人,必须是自己,而执刀之诀,在于反省。让我们谨记“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不断剔除意念的虚华与浮躁,终有一天,我们会将自我雕琢成一颗坚硬与温润并存的美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2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