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青年手艺人李宏追求灵感保鲜雕出五味杂

发布时间:2023/11/22 12:32:56   
白癜风有什么药涂 http://m.39.net/pf/a_4929171.html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2日电(记者张乐)“可不可以帮我做一个金币,我的女儿牙齿马上就要掉了!”凌晨才刚收工的李宏,一早起来接到一个朋友电话,希望他能帮忙制作一枚金币。这是一个关于“牙仙子”的传说:晚上睡觉时,如果把掉下来的牙齿放在枕头下,“牙仙子”就会来到你的床前,用一枚金币换走那颗白净的乳牙。关于金币,朋友没有详述太多,让他随性发挥。李宏心中实则也并没有成熟的“草稿”,他做的很多东西都是“一边做一边想”。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几粒金豆子,在他手中变成了一枚纯手工制作亮光闪闪的金币。由“牙仙子银行”发行的金币。图片由提供金豆子被熔成圆球状,然后用榔头砸平,紧接着归圆,先剪后锉,随后在正面雕刻上一颗牙,背面则是小女孩名字中的一个字。金币外延的丝齿均匀密布,内圈是一个个雕上的圆点,“牙齿”被四射的光芒所点缀,并手刻“牙仙子银行”字样,最后在金币的正上方钻孔打眼,用一条链子把它穿起来……金币制作的全程,被妻子用视频纪录下来。镜头中的李宏不疾不徐,有条有理,一气呵成,每一步都像是计划好的,依照图纸按步骤完成一样,全然不像是随手而成的作品。朋友看到金币,直接被惊到了,尽管对他的手艺水准早有预期,但拿到实物依然赞叹不已。小姑娘更是激动万分,这名6岁的小女孩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份特殊的礼物,“文中还夹带着拼音,表示会佩戴一辈子之类的”,李宏说起朋友发给他的女儿拿着金币合影留念的照片,语气轻描淡写,却难掩欣慰与感动。意外的是,李宏自身对此却没有成就感,“我不满意,它还可以更漂亮”,他很诚恳,严肃的表情不像是自谦,更多的是直抒胸臆:“这就是非常简单的东西,背面元素还可以更多一点”。李宏解释称这个成品算是一个应急预案式的东西,对于一个从事精工制作的手艺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有感情基础的小物件而已。用他的话说,整个制作流程,就跟“开车前要先打火”那样入门、自然而基础。金币内圈的圆点全是李宏一个个手工雕上去的,精细程度不言而喻。即便如此,他依然不甚满意。图片由提供李宏说着随手拿起另一件他口中的“小物件”,一个用来放置孩子第一颗乳牙的空心金属球,他一边演示一边说道,“这是一个月球表面,上面还有一行小脚印,连接点做了一个小飞碟,这个就是来自星星的你,孩子就是‘来自星星的你’”。随即又补充说道:“做原创脑袋一定要活,情感一定要细,要有粗有细,也不能太细”。这其中的尺度与分寸感的把握听起来顺理成章,颇有道理,可真正落实起来,却少有人能得要领,毕竟艺术创作从来都难寻方法论,也不能用科学来定义,更多讲究的是悟性、天分、以及个人情感的积淀。而在李宏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理由来解释——做东西上瘾。做东西“上瘾”的李宏,每日生活的全部即是眼前的一方案台。图片由提供李宏做东西“上瘾”,不是一天两天了。打小就喜欢绘画、雕刻、捣鼓小物件的他,会用木头刀刻木头,或者在自己做的弓箭上雕个花。无法将那些出自儿童之手的青涩作品,与如今雕工精湛精妙绝伦的工艺品放到一起去评价优劣,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份发自心底的热爱,让李宏几十年的成长与生活都与之紧紧绑在了一起。“十年磨一剑”在李宏这里并不是一个虚词,事实上他整整“磨”了十五年。从九岁开始专门学习绘画的他,每年都在不停地画,“从来不会考虑该睡觉了,或者膝盖疼了”,他在绘画方面勤勉刻苦,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正是得益于多年以来的基础与积淀,李宏做东西有着一份从容与不羁。用他的话讲,一个特别好玩的东西,无论多么简单或极其繁复,他都会把它无厘头地做出来,且前期没有任何规划或计划。“我喜欢这种方式,做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最后效果是什么样,只有做完最后那一刻才知道”。听起来非常冒险大胆的做法,却是李宏一贯的完成方式。他脑子里最初也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甚至连最简单的设计图或草稿都没有,“我不会把我的灵感画到纸上,然后对着草图去复制成作品”,李宏希望能够做出来五味杂陈的感觉,他给自己的创作过程概括为一个名词“灵感保鲜”。很难想象细节如此繁复的作品,是李宏在任何设计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脑子里的大致轮廓雕刻而成的。图片由提供他玩笑似地解释说是因为自己比较懒,擅长“将错就错”。但看似随性的创作方式,却是他对艺术创作纯度的某种洁癖,这其中既有他对创作力的自信,也是对自己的超高要求。而恰恰也正是这份自由多变,不拘泥于程式与逻辑章法,成就了李宏独特的作品风格,他一直走在风尚前沿,从最初的不认可到不断被效仿,引领着大众的审美与品位。他几乎不接定制需求,99%以上的作品都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判断完成的。“不是说你想要一个什么东西,我就给你做,那我不就成一个工人了么”,李宏笑道,他不太喜欢跟客户沟通,哪怕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也不会去聊,而是直接回拒对方,因为“不喜欢实现别人的想法”。李宏的妻子早已习惯了他的风格,“客户说想要什么东西,他没有感觉的话就不去做;特喜欢特有感觉的才会接。”他追求的是“比较意外的东西”,是那种在脑中“嘭”一下撞击,让他感觉特别有意思的点,在他看来,很多人的想法都比较平,从大众审美角度来看容易接受的点,李宏觉得并不好,或者他已经厌倦了这种表现方式。李宏创作时,经常会冒出很多有意思的的点,从最初的不被认可,到现在被强力追捧,李宏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图片由提供事实上,李宏走上艺术品雕刻这条路,丢掉十几年的绘画,也正是源自心底对于作品灵魂的追求。从小学画,到大学里的中国画专业,李宏在绘画的道路上尽管功力日增,但一直都是按照传统的绘画章程来创作,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基本功大过天,创新的色彩微乎其微。他多年来的练习,根本在于技法,尽管画得好,画里却缺少内容。大学老师评价他是画画的“能品”,画得很好很像,但又特别“匠”,缺少品味,缺少艺术造诣。“当初我毅然决然把绘画扔掉,因为我觉得我的绘画里缺少五味杂陈,缺少积淀,味道很单一,画面里没有自己的语言。”李宏当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内心没有打开没有一定社会经历的沉淀,所见所闻不够多,就相当于一个会画画的“空壳子”,“没有故事的人是画不出故事也编不出故事的”。历经了半年的尝试,李宏又捡起了幼时起就喜欢的雕刻,拿起了刻刀,因为“雕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而且他又对随机应变的创作方式得心应手,再加上他的审美基础与多年来的绘画能力,雕刻开始走进他的生活。相比于传统中国画,李宏认为,“雕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图片由提供李宏最开始雕的橄榄核,相比于其他材质,一方面其材料廉价,成本低,可以雕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另外他单纯也想玩橄榄核,就想着自己做一条。但相比于绘画,雕刻对他而言是全新的,最让他停滞不前的就是技法。他坦承当时眼高手低,脑子里想的是赶紧做出来,但是一刀下去,他就感觉,“完了”。没有专门学过雕刻的李宏开始一点点摸索,包括对雕刻工具的探索,但他毕竟有过多年的绘画基础,逐渐就归纳出自己的创作方式,“我区别于别人的是,我心里有,我不是盲目的”。后来又慢慢做一些石头类的东西,几经尝试最后选择了以绿松石作为雕刻材料,因为硬度适中,更适合他。从事雕刻的五六年来,李宏纯手工雕刻了百余款产品,基本每款都只有一件,因为他的精力只够完成一件单品,也在于他不喜欢复制东西。每次出新,李宏的作品都会被强力追捧,备受好评。“宏出品”也成为圈内叫得响的一块牌子,甚至是一个特殊的具有高地意义的符号,令旁人难以企及。李宏的作品每件都是孤品,也因此更加珍贵。图片由提供而这一切背后,皆出自他对雕刻的痴迷。每天从早上9点到夜里12点,除午饭时间外,李宏一连十几个小时都扑在他的雕刻工作中,“从小就很喜欢刻东西,我上瘾,我老婆每天拉我回家睡觉都拉不回去。”他曾经有过一连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趴在案子前醉心雕刻的经历。一旁的妻子显然有更多话要说,“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被叫到会应声;他是那种你叫了很多遍他都听不到,但是你忽然到他身边叫他,他会吓得要死,他全然已经进入到自己的世界里边了。”一年到头除了家里有事,李宏基本没有休假时间,甚至过年也只休大年初一。从材料采购把控到制作出品,所有工作全部都由他一人完成,即便是做到如今业内顶级水平,也依然没有助理或学徒帮他分担其中任一流程。“我就是坚持我一个人做,只要是雕刻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做的”。李宏可以一连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醉心于雕刻,这个时候周围世界对他而言就是静止的。图片由提供李宏对市场的引领与把握能力,从来没有跑偏的时候,“感觉”,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不断设计、更新,与所有作品亲力亲为,让他有底气说出“我控制着供需”、“我一直是卖方市场”这样的话,也能够将随便什么材料雕刻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面对找上门来求合作帮助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他坦言自己只喜欢做东西,不会管理,人一多就做不了东西,“我的核心就是我的手我的脑子,这个核心永远不要被削弱”。因此入行以来他从未做过任何营销或市场推广,也没有专门树立过个人品牌,甚至跟客户的交流都没有超过十个字的,因为手里一直拿着刻刀,“我放不下刻刀”。他的双手似乎与刻刀天生就是一对。图片由提供市场的追捧,客户的夸赞,这样的高光打到身上,李宏却不以为意,反而对现在的状态极其不满意,或者说他一直都对自己不满意,“只是市场对我的认可,我自己并没有认可自己,我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李宏苦于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创作,他觉得目前的作品不能展现80%以上的自己,只有偶尔一两件作品是用尽全力完成的。他享受作品完成的成就感,尤其是做完那一瞬间带给他的满足,但几天之后又会觉得眼前的作品好丑,循环往复,就这样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之间纠结、徘徊,“不纠结哪来新的作品,一直很满意的话就是量产单一化的东西”,李宏反问道。李宏口中的“要求特别高”,高到“肚子里有一百个想法,可能只实现了一个或半个”。他全心全意地做着自己的东西,一开始可能很少会有人产生共鸣,或者不理解,但是随后就是热烈的追捧,市场上也会陆续出现类似的作品,“我很理解大家的‘不理解’,这些题材形象他们都没有见过,需要一定时间去感受、去认知、去接受”。他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作品,或者创作本身,又或者近年来创作风格的迭变等等,都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最初意气风发,情感饱满,表现比较夸张、张扬个性,作品比较热烈,到后来可能也跟我的生活有关系,责任感更强,心就不如以前那么铿锵有力,更有担当一些,更平稳一些,所以做的东西就更柔和一些。”他以非常清晰而准确的言语传递着自身想法,也对5年来的创作历程进行了回溯。李宏坦承他的创作风格一直在变化,作品越发柔和平稳。图片由提供李宏位于北京远郊的工作室,是一个复式结构的房子,室内陈设粗粝而原始,又处处都带有手艺人的温度。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工厂,机器、工作台占满了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但客厅一角的旧式唱片机,又让人不禁在脑中建构起音律在室内穿梭交织的情景。西方现代风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形成了奇妙而又迷人的气场。浸淫了十几年传统文化的李宏,积淀不可谓不深,日常审美的流露与渗透,自是无需多言。不只是雕刻,日本的歌赋、佛像文化、传统制笔工艺、制扇技艺,都让他乐在其中。“一根好笔拿在手上特别不一样,落在宣纸上体现出来的笔墨感觉也完全不一样”,李宏不喜欢凑活,勉强应付时硬着头皮去做带给他很糟糕的体验,所以“心气儿”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心气儿特别足的时候才会一气呵成,快速立竿见影。但讲求“快”的李宏在做东西的时候,却最喜欢做肌理部分,因为“肌理的东西是会呼吸的,是有生命的。”作品纹理的层次与表现力超出常人想象。图片由提供他的作品中,对于肌理的把握与表现,细致鲜活得让人讶异。“肌理往往都是不规律的,要把握规律之后再做,就跟庖丁解牛一样,会特别细特别活,比如蜥蜴的皮,一定有规律;腹部是怎样的,脚底长什么样,只要理解透了之后就会掌握,速度有多快都不会影响”。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的李宏,却自认从小就普通而平淡,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把一个来自山东小县城的农村孩子,培养成如今小有名气的青年手艺人。“我一直没有觉得我有多苦,我所有的经历都是对我人格坚定所做的最好铺垫,它们造就了我的现在,没有基础我是起不了高层的”。对于爱人一直以来的陪伴、支持与鼓励,李宏同样感慨良多。尽管从事雕刻以来成绩累累,李宏确信最终还是会回到绘画上,“我还是喜欢画画,因为那样很安静”。至于什么时候“回去”,他自己也不确定,毕竟他从来都是一个喜欢走末路的人,“我也不知道路走到哪,哪没路我走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9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