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今年46岁的秦发忠,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面具雕刻仅有的两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从事面具雕刻已有32年,有“傩痴”和“黔中名匠”之称,也是贵州省总工会授予的全省“十大民间工匠”之一。(文图:宁坚)安顺屯堡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是流行于当地的地方古老戏种,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从安徽、江苏一带派遣了一支30万大军“调北征南”,之后在贵州安顺一带屯兵。地戏就是那些军人的后裔为了寓兵于农、演习武事、不使武艺生疏逐渐发展而来,有祭祖、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功能,现在的屯堡人就是这些军人的后裔。安顺屯堡地戏面具雕刻技艺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面具是地戏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面具就没有古老的地戏文化,地戏就无法演出,也无法形成关于地戏的各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因此面具也被称为地戏的“灵魂”。安顺各屯堡村寨跳地戏所使用的面具,有许多是出自于秦发忠之手。周官村是当年军屯的核心地区,作为军队移民的后代,周官村的村民始终保持着对军人的崇敬。村民们一直以雕刻地戏面具为生存技艺,因此,周官村被称为“傩雕之乡”。上世纪80年代,一些国内外学者到周官村考察后,纷纷赞叹周官地戏面具的艺术价值,一些人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部分面具。年,秦发忠带着自己雕刻的面具前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售卖。当顾客询问地戏面具的起源、蕴意等问题时,让只有初中文化并不完全知晓地戏文化内涵的秦发忠十分尴尬,由此他走上了对屯堡服饰、建筑、民俗、宗教信仰和屯堡地戏进行深入研究的道路。当地有句俗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秦发忠从14岁开始就跟随祖辈学习地戏面具雕刻,由于家里贫穷没钱买工具,他每天去抓黄鳝、摘野生菌换钱,存了80多元才买了一套自己的斧子和凿子。他说,地戏面具的雕刻首先从选木头、量尺寸开始,先将木桩劈开,把树皮扒掉,量好尺寸,然后砍坯子。制作时,一手拿斧子,一手拿凿子,先用手掌测量一下尺寸,再按手掌的上部位置进行雕凿。不同于其他雕刻艺术,傩雕师不会打稿,手中的刻刀就是心中的画笔。创作前,秦发忠心中已经酝酿好了实际的整体印象。脸部的基本造型必须比照人的脸的宽窄、比例、尺寸和大小,再在木坯上比一比,从下往上逐步推进,然后再细雕五官,打磨、打龙胶、上颜色。他说,雕刻的重点是要找到坯子上的中心点,仔细地雕刻,技巧娴熟的人不需要描画,因为心中有数,而且要有想象力。比如雕武戏人物,“打打杀杀眼睛都红了”,由此可以发挥想象力,雕出的脸谱就能更形象,造型也就生动、神秘而精彩。由于制作人物的形象主要依据书本和戏剧中的唱腔想象构思而来,比如三国演义的关羽是红脸膛、丹凤眼,曹操为白脸等。因此,要设计出相应的画面,就需要创作者经常听戏、看戏甚至演戏,从中体会剧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形象特点,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秦发忠就是这样的会唱、会跳、会雕刻的民间面具手工艺人。秦发忠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傩雕师的内心必须一直要贯穿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地戏面具作为祖先神灵的化身,需要配合服饰、动作和唱词,才能灵动起来。这是他在给面具装上耳翅。屯堡地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跳地戏俗称"跳神",秦发忠认为,从雕刻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次下刀,至始至终贯穿地都是他对祖先神灵的一种“内心表达”。一幅好的面具是否有神,就看五官,而眼神就是重中之重。每一幅脸谱雕刻完成之后,秦发忠会十分虔诚地进行试戴。制作好的脸谱会被放进箱子里,等待地戏表演队前来接走。“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今日开箱,百事齐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开光仪式上,地戏表演队聚集在祠堂前,如同先民一样穿戴整齐,跳起古老的地戏,恭恭敬敬将附有祖先神灵的脸谱带回。年间,每一次腾跃、每一次翻转,每一刀劈下,每一矛刺出,都是这项古老仪式的最虔诚的印记。从年至今,秦发忠几乎走遍了安顺的屯堡村寨,收集了《隋唐》、《岳家将》等23部屯堡地戏说唱历史剧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些古老的手抄剧本中,每一个关于神情的文字,在他的大脑里,都会浮现出鲜活的面孔,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烂熟于心。多年来,屯堡人留下来的古老面具已经十分稀少。目前,他收藏有21块百年前先民制作的面具。他觉得,这些古老的面具能呈现在他的面前,是先民对他的一种奖励。为了不断提高雕刻水平,他常常会把古老的面具与他的作品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新的灵感,找到雕刻的新思路。年,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秦发忠发表了关于屯堡文化的演讲。会后,论坛秘书长徐杰舜说:“秦发忠是一个独特的农民学者,他对屯堡地戏文化有独到的研究。”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种赛事上获奖并被国家文化部以及全国多个省、市级的博物馆和大学院校收藏,并发表了有关学术文章17篇,成为了将面具雕刻与研究地戏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人。目前,秦发忠在东南沿海城市有一些稳定客户,他将一些群众组织起来雕刻面具,最多时有87人一同参与。年,他组织成立了傩雕协会,带动一些群众走上脱贫路。目前,有三个十分喜爱脸谱雕刻的小学生在他的带动下,正在学习掌握雕刻技术,此外还有屯堡妇女、残疾人和大学生。到目前为止,他培训的人数达多人,不仅传授他们雕刻技艺,还帮助他们就业。随着对地戏内在文化的深入了解,他意识到地戏传统文化生存的危机,因为雕刻面具费时费力收入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他认为,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传统的地戏和面具雕刻有可能逐渐消失,所以他带头创建了傩面具文化产业,还自建了当地唯一一个藏有多件珍品的地戏文化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实践创作,加上他的思维活跃,秦发忠目前在面具的雕刻方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每次凝视这些面具,秦发忠感到十分的欣慰。在数字雕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现代,在时间上或许不足手工雕刻的千分之一,但他坚信,流水线的千篇一律,永远刻不出心目中的英雄。在周官村,脸谱的雕刻基本上是家族式进行,秦发忠的妻子也会经常帮助给面具上色。他说,上色只有5种,青黄蓝白赤,每一种颜色都和屯堡人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四次上色、四次晾晒后,就是最重要的环节--点睛。作为凡人与祖先神灵对视的媒介,眼神决定着作品的成败。秦发忠说,作为毕生事业的求索,32年来,他一直以木为纸,以凿为笔,雕刻的不是木具,而是祖先与神明,每一次下刀,都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古老的手工技艺,不要断在他的这个时代。(原创稿件盗图必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