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这种国产片,出一部安利一部
瓷器,向来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换成小写就是指瓷器。
不仅如此,中国的制瓷技术自古以来就享誉世界。
一组直观的数据,让你感受下中国的古瓷器有多值钱——
年,佳士得拍卖一块龙纹宣德瓷片,成交价36万元。
年,一件明正统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缸,成交价万。
年,一件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成交价2.8亿港元(约2.3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中国的瓷器能珍贵到这种程度?
这部新出的国产纪录片,或许能给你答案——
手造中国
说起制瓷,首屈一指的地方当属中国景德镇。
而这部纪录片,正是全方位地记录了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业。
中国的手工陶瓷,向来以铸造技艺复杂、流程繁琐著称。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意思是一件手工陶瓷,需经手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成败。
制瓷的第一步,就是挑选合适的瓷土。
世界上最早的瓷土发现地,是景德镇高岭村,这里的瓷土又被称作高岭土。
掺入了高岭土的泥坯,具有极耐高温的属性,是非常理想的原料。
当然,不同品质的瓷土,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用作骨架部分,有的是用作装饰部分。
除了瓷土之外,制瓷还有一个重要原料,那就是瓷石。
景德镇的三宝村,因当地的一种“三宝”瓷石而远近闻名。
据说在古代,三宝村每天开采出的原料,可以换到三个金元宝。
一担刚开采出的瓷石,需要用几担麦子才能换。
不过,经历数百年的开采后,景德镇好的矿石已越来越稀少。
一些懂行的制瓷人,都会提前进行预约,并不远万里地来这里寻宝。
当原料备好后,被制成泥坯,就进入了塑形的阶段。
泥坯塑形,被分为拉坯和利坯两个环节。
拉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对器物的雏形制作。
小件的拉坯,就像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看的那样,一个人就能完成。
如果是大件的拉坯,则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在拉坯过程中,匠人双手的纹路,会在坯体上形成一圈圈的旋纹。
它们将成为每一件手工瓷器的独有特征,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利坯,则是用竹子、刻刀等工具,来进一步精修的过程。
每一次下刀的力度的角度,都讲究绝对的精准。
越到薄的地方,越需要心无杂念,丝毫不能马虎。
一个利坯匠人,会有多达几十把不同功能的刀具。
利出来的瓷胎,不仅要匀,还要能站得住,这样烧出来的瓷器才会平整。
稍一失误,之前的所有功夫将前功尽弃。
不得不说,这是对手艺、胆量和经验的多重考验。
塑好型的泥坯经过晾晒、筛选等环节,将进入下一阶段——装饰。
大家熟知的青花瓷绘图,就是手工绘瓷工序中,釉下彩的重要分支。
绘画时,分水笔的笔尖游离在泥坯表面,根据藤蔓的相生相绕,制造出阴阳浓淡不同的色调。
不止绘画的笔法变化万千,施釉手法的也让人眼花缭乱:
荡釉、沾釉、刷釉、吹釉、浇釉……
荡釉
吹釉
浇釉
不同的施釉方法,使得泥坯在烧制后,穿上了瓷器特有的玻璃感外衣。
说起来,制瓷的最后一个环节——烧瓷也极有讲究。
瓷器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把火烧得好不好。
传统的手工制瓷,是用窑炉来烧制瓷器。
没有测温仪器,全靠人的经验和感觉来掌握火候,这十分考验看火人的火眼金睛。
这样的人,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把桩师傅。
从柴窑点火到熄火的两天时间里,把桩师傅必须日夜把守在窑炉前。
他们用数十年的经验调控窑火的缓急,为瓷器的诞生注入最后一道自然之力。
从选材料、塑形,再到装饰、烧制,每一个类别下都有更细分的技艺专供。
待瓷器烧制完成后,其实还差最后的关键一步——
合格的瓷器都是百里挑一,而不合格的瓷器,将被砸碎后深埋。
这是古代御窑厂留下的规矩,历经数百年之后,仍然被今天的手工制瓷人恪守不渝。
《手造中国》的导演子健,曾经在央视工作。
从年开始,历时三年,他带领团队拍出了这部纪录片。
在最初调研的时候,他就遇到了一些阻碍——
国内某知名艺术家,在电话中对景德镇表示出极其不满:
“我在你还没上学的时候就拍过景德镇,那是个到处造假骗钱的地方。”
到了正式拍摄之后,他也真实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复杂。
光是景德镇的制瓷门派,就有仿古派、创新派、学院派、陶艺派等等。
不仅如此,这里的工业制瓷,也发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从塑瓷到烧瓷,都可以在流水线上完成,在短时间内实现批量生产。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坚持做手工瓷器的匠人,默默守护着心中的净土。
最终,制作团队走遍几十个作坊和工厂,采访了上百名匠人,拍摄了几百件瓷器,才有了这部纪录片的诞生。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透露了拍摄期间的一件趣事——
在一个手工作坊拍摄期间,一名摄制组成员因为好奇,伸手摸了尚未烧制的小块瓷板。
没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引发了全场的工人不约而同的一声惊叫。
在工业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手工制瓷注定会越来越少。
但总有一些人在工业浪潮的席卷下,仍然传承着我们的传统技艺。
向所有怀有匠心的手工制瓷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