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乐清细纹刻纸,剪不断的是绵绵中华情
之前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现在地球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情感的传达与寄托物,也面临着失传危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的定义与由来:
乐清细纹刻纸俗称“龙船花”,是我国剪纸艺术重要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乐清细纹刻纸是乐清独具一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剪纸是我国分布极广的一种面件美术,它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产物,几乎全国各省都有,它的制作技法有用剪刀剪的,有用刻刀刻的,也有用手撕或用火烫的,一般都称民间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是剪纸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剪纸艺术。
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作品乐清细纹刻纸的特点:
乐清细纹刻纸采用纤绣法刻纸,在彩纸上进行平面艺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刻”代“剪”,其刀法精妙入微,能在最细的一厘米之内纸上刻12刀,出现11条细线,每刀相隔仅半毫米,细如发丝。具有纤细优美、布局严谨,刀法细腻的特色。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元时已有记载,明代,其发展成当地流行‘龙船灯”的主要装饰,故名“龙船花”。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款式增多,用途拓宽,技法精细,细纹刻纸成了乐清剪纸工艺中最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年、年,乐清细纹刻纸被浙江省和温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后,又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的形成与发展,紧紧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细是细纹刻纸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其纹样细如发丝,且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十二生肖乐清细纹刻纸的工艺制作:
乐清细纹刻纸的制作,较之其他剪纸,有更加规范的流程和技巧。
制作原材料:手工纸。
刻制工具:油盘、刻刀、磨石、粉扑、剪刀、挡拄等。
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刻稿的设计。首先要有刻稿,即刻纸的样底。乐清细纹刻纸的底稿花样一般由具有绘画能力的美术师绘制,他们参照乐清的其他民间艺术,设计出乐清细纹刻纸的主体部分,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等。
第二步就是刻纸的准备工作。刻纸一般的由于纸张数量多(一次可刻十至二十张),如果纸处理不好,就给刻时造成许多麻烦。
第三步就是刻制作业。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是: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手向一致。每刻完一小块,用刀尖轻轻一挑,刻掉的部分会自然跳出,如有相连,不要硬拉,待整个作品完成后逐步修改。
乐清细纹刻纸的价值:
艺术价值:
乐清细纹刻纸以细腻、工整、清秀著称,它在表现技法上讲究线条纤细、均匀、明快。其被有关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称为“微雕艺术”、“中国一绝”等。郭沫若先生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可见其极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
乐清细纹刻纸由龙船花到工艺品刻纸体现了这种艺术在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价值和作用。尤其是作为工艺品的乐清细纹刻纸把原有龙船花的图案及其刻制技法继承下来并加以推广,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乐清细纹刻纸的发展历史:
据考证,在乐清剪纸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以美化生活为主流,为剪为主要手段,但题材、内容、手法、形式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剪纸有所相似,并无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龙船灯的出现,打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成为男女皆为的民间手工艺术,并且从原来以剪为主变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将乐清的细纹剪纸叫做细纹刻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细纹剪纸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变化,使乐清的剪纸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回顾乐清的细纹剪纸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随着南宋龙船灯的出现,乐清的细纹剪纸应运而生。剪纸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开始演变,从造型语言上变原来花鸟、草虫为主为几何形状为主,常见有柳条纹、砖块纹等。这个时期的剪纸,作为龙船灯上专有的用途,开始变的细腻而富有装饰性,使乐清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拉开了距离。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乐清细纹剪纸的起始阶段,或叫初级阶段。
元、明时期。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剪纸的语言开始丰富,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着重讲求对比与变化的形式美,一般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粗内细为常见,外面多为柳条纹,里面一般有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细纹剪纸叫做成熟期。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乐清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开始有龙船灯的赛事活动。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造,使细纹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使细纹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所以把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其中,黄杨木雕、石雕、竹编、草编、米字花边等产品远销国外。乐清的细纹剪纸就是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当地人就是将龙船灯的饰花龙船花转化为商品,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龙船花改名为乐清细纹刻纸,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深受世界友人的喜爱。
乐清细纹刻纸的发展现状:
正如之前提到到,乐清细纹刻纸是个精细活。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手工技艺产品面临挑战,乐清剪纸工艺品也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
目前能制作首饰龙和细纹刻纸的老艺人,只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刚刚被国家授予“中国十大神剪”称号的78岁老艺人林邦栋一人,他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刻纸作品都应用“乐清细纹”,他的刻纸风格纤细娟秀,散发着江南特有的灵气,不仅构图生动活泼,令人惊叹,细腻线条丝丝相扣,更是令人叫绝。他刻的《鱼跃龙门》、《松鹤延年》、《天女散花》、《千目千手观音》等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剪纸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坐骑八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人在专心细纹刻纸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我相信细纹刻纸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通过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和其他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欣赏细纹刻纸这种民间艺术。我相信:细纹刻纸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乐清细纹刻纸,剪不断的是绵绵中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