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一把刻刀,把一生刻成竹的摸样

发布时间:2022/5/6 10:35:26   

上海非遗系列~3

竹刻,汉族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是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非遗小黑板

师傅:竹刻主要有几种派别

师傅:竹刻的创始人是谁

师傅:竹刻最兴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竹刻

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

一派是南京的“金陵派”

一派是上海的“嘉定派”

嘉定竹刻始创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

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创始人朱松邻善于诗文书画,他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多种艺术与竹刻相结合,赋予竹材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雅玩。朱家后人继承此业,技艺青出于蓝,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兽无不精妙绝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

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

嘉定竹刻

名家辈出

各逞其能,盛极一时

3

上海

他们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力求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界。镂刻的山水树石丛竹,不假稿本,自成丘壑,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意境深邃,堪称佳品。

竹之气质

而成就的这些“堪称佳品”的竹,虽无牡丹的艳丽、松柏的伟岸,但自古以来,它的苍翠挺拔、每一节透出的骨气使它赢得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雅称。人们无不爱竹、敬竹,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嘉定竹刻正是古人借物抒意的文化印记。年5月,这项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此承载精神和气节的文化,传承到现在这个时代,却愈发的显得尴尬,祖先留下的最好的东西,如今正走向困局。时代在发展,可边发展也边失去,嘉定竹刻何去何从?我们总是这样活的患得患失?不禁自问?

嘉定竹刻作品欣赏

1

清·竹雕水牛摆件

雕件巧选竹根平卧之势,雕出一头跪卧的水牛。牛身以大块面圆雕制之,双蹄侧卧,牛尾巧借凸出的竹节,雕出颇能显现凹凸的生动之感。牛鼻套以绳子,绳子搭于牛背上,线绳琢刻丝丝分明,两只牛角以竹根制成,竹根之凹凸参差刚好体现出牛角的质感,原配竹雕底座。

2

清·竹雕双鱼摆件

双鱼是佛教八宝之一,代表佛的双目,佛眼慈视众生。鱼行水中,畅通无碍,又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的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可表示年年有鱼。此双鱼以竹为之,双鱼并列,鱼鳍贴身,鱼鳞层层片片,鱼尾双双翘起,颇具趣味。摆件配镂空緾绕灵芝底座,十分精致。

3

清早期·竹雕山水人物(山子)

竹刻圆雕最难,一因取材不易,要选取天然盘错别致之材。二者需巧思妙想,因材施刀,方可制为独特之品,此件山子选取天然斜倚之竹根,左侧高起,雕为山石松树。山石于后峻峭重迭,松树于前层层苍郁。枝干前后交错,松针丝丝分明。一高士倚石而坐,神情悠然。一童子伏于溪边,探手洗砚,姿态颇为生动。

4

清乾隆·潘西凤制西园雅集透雕笔筒

西园雅集是宋代文人雅聚的盛会,这些文人雅士或作画、或写诗、或题壁、或说经,为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题材。此件透雕笔筒即以此为题,主画面李伯时右手持画,左手指点,向左与旁立者相语,神情宛尔。旁立者,俯身观画,在巧妙的雕琢中可见观者在观画中所显露的乐趣。一仕女在旁拉画,秀发环束,身姿婀娜。由山石隔开的另一幅画面为米芾题壁的场景,米芾头巾束发,持笔题壁,右立一童子,髯头持砚。云溪松阳深处所环绕的另一个画面为圆通大师与刘巨济相语论禅之景。整只笔筒由松石巧妙地分开四个画面,松树,枝干鳞鳞,松针簇簇,皆雕琢细致生动。在石壁上落款为“老桐制”叁字楷书款,款下刻一“潘”字印款。与所知潘西凤作品相对比,可见其风格。

5

清·仕女清读竹雕笔筒

笔筒采用减地高浮雕,辅以阴刻等技法制成,筒身画面通景式构图雕仕女清读之景。石栏之外,松叶簇簇,若隐若现。石栏内奇石为桌,上置花瓶一只,莲蓬莲花枝枝劲俏,或含苞未放,或婷婷玉立。石桌一端,一仕女倚坐其旁,面貌清秀,衣带飘然,纤纤玉手轻抚书卷,笔砚在侧,雅意十足。笔筒雕工精湛,刀法变化多样,刻石则顿挫有力,人物衣着则行云流水,花卉叶脉则镂挖出层次,坐凳花瓶之纹理装饰则细如发丝。整个筒身包浆浓厚,皮色暗红稳重。文人清雅之意颇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代竹刻佳作。

6

清·竹雕赤壁泛舟笔筒

说明:宋代有苏轼前后赤壁之游,成为古今吟咏思凭的典故,后代墨客骚人亦常常追怀其迹。此竹雕笔筒以陷地深刻之法,刻出嶙峋之石壁。石壁之上,古松苍然,尤如李唐《万壑松风图》之幽然。石壁之下一条小舟于此泛游,二客依凭坐谈,小童盘坐煮茶,刀工犀利简洁,却颇富神韵,极具古意。

7

清乾隆·邓渭制竹雕琵琶行序笔筒

邓渭是竹刻中以书法而著名的竹刻家,用刀如握笔,能于行刀之停、顿、快、慢中展现出书法的节奏感,点按提撇的韵味以及速度中所产生的飞白效果。在竹刻书法中最难的还在于入刀处不见利刃之唐突,皆能温婉有致,化于水墨韵味中。此件笔筒落款有年号,嘉庆戊辰当为其中晚年的作品。又有时间和制作此作品的斋馆号,是件值得品玩的竹雕佳作。

8

清乾隆·周芷岩制竹雕笔筒

铭文:黄子久本仙才,常隐居海虞之乌目山。读书乐道,交与绝俗。其心地高古,故出笔隽爽。虽意填塞,终归夷淡。片纸点染,流布人间者,宝逾拱璧,赏鉴家定论,在云林、山樵、仲圭之上。芷岩。

说明:周芷岩之所以被誉为竹刻大家,以其刀走龙蛇,以刀代笔,于竹材之上,尽写文人意气。诗画之间,意境幽远。他同时精通书画之理,如文人画家一贯之传统,于作品之中兼论画理渊源,为竹刻家中凤毛麟角之人。此件作品尺寸小巧,在尽现画意的同时,兼论古今画趣之旨,实比同类单属名款之作高出一筹。

周芷岩(~),名灏,字晋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又作芷款,尧峰山人、芷道人、芷叟、樵叟、晚年自号髯凝,嘉定人。周灏工书善画。书法跌宕起伟,绘画亦有相当造诣,是清中期嘉定地区很有影响的书画家。周灏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立竹刻中凹凸皴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用刀像用笔一样,能不假借稿本,直接在竹上刻出山水树石而皴法浓淡浑然天成,比绘画更胜,这种技法即后世所称的“平地花纹刻法”。

9

清·群贤雅集竹雕香筒

竹雕香筒以透雕及陷地深刻之法,在小小的空间中刻绘丰富的雅集场景。庭院中有二十多个人物。临案作书者,神情自在,左手持笔吮墨,案头雕刻出笔墨纸砚都十分精致写实。观画者,三人相聚,顾盼相对,若有所语。凉亭内一人持扇而立,身后案上置以古琴、香几上并置的各式香具,细致入微。整个庭院在湖石桐荫,四季花卉所围绕,双鹿、仙鹤悠然其中。小小的笔筒有如此生动之画面,细致到人物神情,案头的摆设,真是竹雕中难得的佳作精品。

10

清·竹雕西园雅集香筒

西园雅集,是宋代文人雅会之故事,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吮墨,吟诗赋词,一时成为千古佳话。此竹雕香筒正是刻绘了这一场景。前面着方帽宽服,吮墨持卷坐于石桌前者为东坡居士,临案而坐者为西园主人王晋卿,东坡身后凝视而观者为蔡天启。一株虬劲苍松从石壁垂然而下,两个仕女娉婷而立,对视三人。

另一个场景为米芾持笔题壁之景。下有童子持古砚而立。旁边圆通大师与刘巨济相语论禅。整只香筒选取西园雅集中几个典型的场景,将这一段被历代文人所追忆的风雅情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谓竹雕中的清赏佳作。

非遗美学

我是朗读者您是传播者

我们都是守护者

使用就是最好的传承分享就是最好的传播

用美扮靓我们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