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叶瑜荪桐乡竹刻岁寒不改,虚怀惟竹钱江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杨晴雁
匠人:叶瑜荪,年生,浙江桐乡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桐乡竹刻
制作工具: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和铲刀等刀具。
创作工序:锯、劈、蒸、烧煮、晾晒、裁、划、锯刨、刮、磨、勾稿和刻等步骤。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丰子恺先生的画,陈从周先生的字,经叶瑜荪手下的刻刀,留在了一段竹刻臂搁上。
在中国,竹刻因高雅清丽、素净质朴,一直为文人所好,流行于南方各地。明代时,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主要分为嘉定派、金陵派、浙派竹雕和徽派竹雕等。
叶瑜荪,浙江桐乡人,浙派竹雕的民间艺术家,34岁始学竹刻,终成大家。
7岁学画,12岁学篆刻,后习民间木雕……虽然叶瑜荪的前半辈子都在与美术、工艺打交道,但接触竹刻,却是在年。
这一年,他结束了14年的“知青插队”生活,因为工艺美术的特长,被安排进手工艺品服务部(桐乡工艺美术厂前身)任美工设计。
一天,单位领导告诉他:北京荣宝斋出口日本的文房四宝中,需要配套的竹刻臂搁,你能不能试着刻制一件?
当时的叶瑜荪,只凭爱好收藏了一些竹刻扇骨,但从未见过竹刻臂搁,也不知道要怎么刻制。不过,他很感兴趣,一口答应下来,开始留心收集竹刻资料,尝试学习研刻。
那时候,全中国掌握这门技术的艺术家也不过十人。对于31岁的叶瑜荪来说,这把刻刀捏得十分艰辛。
年春的一个下午,叶瑜荪揣着单位开的介绍信,在朋友杨为义的领路下,敲开了上海博物馆的库房。
两个小时里,一件件竹刻藏品被送出来,他一件件上手细看——以臂搁为主,笔筒、扇骨为次,这些色泽古艳、雕刻精细的馆藏名家作品,从此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多年后仍记得清清楚楚:有清“抚松盘桓图”臂搁、吴鲁珍“二乔并读图”笔筒,金西厓的作品最多,一件陷地深刻“荷花”臂搁印象最深。
回去后,他托朋友按样帮他打造了一套刻竹刀具。
学竹刻,从阅读前人的著述开始。竹刻名家金西厓所著的《刻竹小言》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油印小册成了叶瑜荪的“启蒙老师”。
按照《刻竹小言》所记载的内容,叶瑜荪开始尝试刻竹。完成的第一件作品,是友人章柏年的隶书“古月有新姿,太空无宿云”阴刻臂搁。
叶瑜荪渐渐发现,以自己的工艺基础和爱好方向,他更适合专研文人竹刻一路。
文人竹刻是浙派竹刻的主要特征。嘉兴则是浙派竹刻的主要代表之一,自明末至民国出过文后山、沈振名、胡钁、袁馨等四十多名竹人。他们都重刻轻雕,作品崇尚文气和书卷气。刀法简率拙朴,以自然天趣和再现书画笔情墨趣为追求。
叶瑜荪竹刻作品《丰子恺画作》桐乡非遗中心供稿
出于对桐乡前辈丰子恺先生的景仰和偏好,他尝试以竹刻去表现子恺书画的意趣,收到了未曾料想的效果,从此子恺书画竹刻成了他竹刻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
《诗人徐志摩遗像》桐乡非遗中心供稿
而王世襄先生的一封信,更是给他未来的创作指点了一个方向,极大地鼓励了叶瑜荪。
王世襄先生是文博大家,同时是竹刻学研究权威,撰写了不少竹刻艺术的书籍。在叶瑜荪到处向人求书的过程中,他的作品被王世襄看到。
襄老告诉叶瑜荪,光刻一类题材,技法受限,不利于竹刻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赞成专刻丰子恺。
于是,叶瑜荪开始在作品中运用浮雕、深刻等技法,摹刻古今名家字画。
《踏雪寻梅》桐乡非遗中心供稿
《苏轼像》
他的作品也形成了简朴高雅的特色,被古典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誉为当今“竹人之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