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王晓刚刀耕不辍石作天成

发布时间:2022/7/2 21:57:15   

赤峰的巴林石雕刻就地取材,历史悠久,巴林石原产地的石雕艺人,传承有序。在一众从业者中,不乏技艺超群、特色鲜明的代表性人物,46岁的王晓刚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林石雕集体性传习人之一。

“这些年的雕刻实践中,我形成了自己的雕刻特色和主题,以人物和古兽的圆雕、镂雕为主,尤其是雕刻仕女题材,很多造型特征已经烙印在脑海之中,拿起一块石头,很快就能构思出来并操刀工作。”王晓刚说。可以想象,用生硬的刻刀精细刻画人物或古兽面部特征和心理状态,这一点需要相当多经验的积累和对题材的把握。

年,学美术的王晓刚进入巴林右旗民政局福利雕刻厂工作。进厂后,以前拿画笔的他拿起刻刀来显得笨拙很多。他跟在师傅后面不断地看、不断地练了几个月,始终不能拿出一件像样的成品。面对这份半体力、半脑力的工作,王晓刚有点灰心,但心里的那股“倔劲儿”还在作祟,难道自己就不能刻出展柜里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吗?同时,一些老师傅也告诉他,“要想学到这门手艺,就得下苦功夫,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王晓刚领会了前辈们的话,调整心态,开始努力练习。自此,夜晚的车间里经常出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拿起刻刀王晓刚的手就停不下,他曾20多个小时连续工作。以致于双手落下的钻头断裂、刀子打滑后的累累疤痕,现在都依稀可见。几年之后,他的工作终于有了起色,和师傅们雕刻的成品摆在一起,很难分辨出来。

“成品和作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机械地模仿雕刻工艺品,缺少了个性和作者的情感,这些都是在我接触巴林石雕刻后才深深体会到的。”年,王晓刚抓住机遇进入了巴林石集团美术公司,从事巴林石雕刻创作,正式与巴林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在这里走出了一条具有个人独特思想的雕刻艺术之路。

?

与在雕刻厂的工作相比,这次的工作转换让王晓刚大开眼界。一件件雄浑大气,借巧藏拙,粗犷又不失细腻,古朴又不失灵气的巴林石雕作品让他看花了眼。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比之前的工作难多了。不再是照模照样雕刻动物、人物,而是要把一块毛石通过雕琢赋予其文化、思想,让石头能替人说话。

这种盛产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石头,质地纯净、色彩斑斓、温润柔和,适合大量题材的雕刻,只有凭作者的想法和技艺才能尽显它的美。“我那个时期的石雕师傅来自山东、浙江等地,以山东莱州的师傅居多。进厂从学徒做起,很多老师就是山东莱州人。此后,浙江师傅大都回了家乡,山东师傅很多则落户当地,他们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我以往的许多作品,都有山东莱州玉雕的技法和影子。”王晓刚说。

巴林石雕刻工艺的技法不外乎浮雕、圆雕、平刻、微刻几种,王晓刚用了两年的时间摸清并熟练了这些操作。随后,开始在装饰效果和图案上下功夫,集书法、绘画、文学等于一体,着重展示雕刻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薄意’是一种极薄的浮雕,因为它的施用对料石材质极少破坏,而又饱含诗情画意,所以多在一些质地好且透明度高的冻石上运用;‘平刻’又名阴刻,俗称‘拨花’,是各种雕刻中最为省工的一种,但要刻得出神入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晓刚说,在继承传统石雕技法的基础上,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创作,练的就是功夫。

为了使“功夫”更进一步,王晓刚拜师国家玉石雕艺术大师林国仲(左一刀),解决了包括技术以外的生活美学、审美等一整套问题,在创作作品时更多融入文化内涵。他巧妙利用原材料自身的天然纹理和颜色美感,加以点缀雕琢,巧言瑕疵,让原石本身的缺点变特点,特点变亮点。并且创新的用现代审美表现传统古典艺术,师古不泥,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题材和路径。他雕刻的仕女作品独有清秀典雅韵味,加入了心理表情刻画,每一件都能令观者思忖良久。《化蝶》《汉宫春秋》等佳作也相继问世,并捧回各类大奖。年,他创作的《禅心似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飞马奖”金奖,奠定了他在巴林石雕刻领域的坚实地位和根基。

年,王晓刚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走出工厂,创办了“刀耕雕艺室”,以雕养藏,以石会友。谈及巴林石雕刻,他动情地说:“20多年的雕刻经历,有过艰辛,有过难捱,但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得过不少奖,但从未觉得自己成事了,巴林石雕刻学习还在继续,真的是艺无止境。期待达到石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20岁拿起刻刀,他从一名普通的雕刻工人成长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26年的从业经历,他用特殊的毅力锻造出了石雕艺术的妙趣。赤峰的巴林石,正是遇上了像王晓刚这样用心雕琢的匠人,才有了其璀璨的生命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非遗赤峰

全媒体记者:武朝晖

编辑:武朝晖

审核:哨音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