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玉石雕刻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玉雕艺术吗?雕塑家用玉创作的作品答案是不一定,它有可能只是一件用玉雕成的“伪玉雕”罢了。至于原因,下边慢慢告诉你。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玉雕可能就是一门以玉石为材质的雕刻艺术,而每一件玉器更像是小型的雕塑。不过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其中存在着两个主要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玉器的加工制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并不是用刻刀或凿子雕出来的,而是用带有金刚砂的砣具反复琢磨出来的。诗经中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诗句,前一句说的是玉器加工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后一句则指出了玉器制作的过程。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之一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玉的加工过程描述更为清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引起现代人误解“玉雕”的其实正是其概念本身。对于玉石加工行业以外的人来说,通常会从“玉雕”这个概念出发,认为它应该和“木雕”“石雕”差不多都是雕刻,唯一的区别就是加工的材质不同罢了。要消除这样的误解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取代“玉雕”就可以了。然而,尽管行业内不乏像“琢玉”“磨玉”“治玉”这些关于玉石加工的准确说法,但用它们去取代已被大众广为熟知的“玉雕”并不容易。以表达艺术家个人理念为核心的雕塑第二个误区在于不能简单地将玉雕等同于雕塑,因为在创作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玉雕是以玉为核心的艺术,创作者的一切知识、灵感、技艺是为材质服务的;雕塑则是以人为核心的创作,一切的材质、技法、形式等都是为人的想法服务的。也就是说,玉雕的创作通常是先有一块玉料,玉雕师会从玉料本身的质地、颜色、形状、大小、杂质、绺裂等特点出发进行构思创作,最终所创作的玉雕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技法形式,都与材质的原始特点统一。因此玉雕艺术的终极追求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也决定了真正的玉雕艺术作品,天然带有一种不可复制的属性。因材施艺、突出材质特点与美感的玉雕而雕塑则更多是创作者先有想法灵感,有艺术的构思,然后根据需要去选择相应的材质、表现技法将它们呈现出来,创作者有着更自由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所创作出的作品自然也更强调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而不会去强调材质本身的种种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一件雕塑作品的材质并没有不可替代性,一个雕塑家用大理石雕刻出的大卫和用青铜雕刻出的大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玉雕和雕塑的创作,笔者还有一点理解:玉雕是一种输入存储式的艺术,而雕塑是一种输出表达型的艺术。虽然无论是玉雕的琢磨,还是雕(此处的雕塑主要是指雕刻艺术)的凿刻都是做减法的过程,但因为玉雕对材质的原因使得它更像趋向宝石,在本身就具备的价值基础上不断去发现并增添它的价值,连接的是人与物;而雕塑则更倾向于人类的情感、观念、思想、意识等的表达传递,连接的是人与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玉雕和雕塑作品在鉴赏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也是判断一件玉制品是否是“伪玉雕”艺术的关键。握在掌中的和田玉手把件在鉴赏一件玉器时,除了观察欣赏之外,把玩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对一件玉器的品鉴需要手和眼的共同参与,玉雕是兼具了触觉和视觉双重审美体验的艺术。通过触摸感知去认识事物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在很多艺术中是不被允许的,雕塑亦是如此。展厅、艺术馆中的雕塑人们只能远远地用眼去看,即便公园、广场上的城市公共雕塑,若是有人用手触摸便会被批评为没素质没教养。你只能凭着视觉的有限认知去与每一件作品交流,获取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这倒是与雕塑艺术一贯强调思想内容的传递,忽视材质特点一脉相承。边展边卷的手卷欣赏其实中国人长久以来是很喜欢“触摸”艺术的,撇开人们对文玩“包浆”这样的特殊癖好,你会发现书画中也有此现象。传统的中国书画多采用卷轴的形式,除了方便储藏携带,恐怕也有着触摸的需要。书画中的手卷可以窥见其端倪,那种在几案上展一段看一段,看一段卷一段的观看方法,人手全程都在触碰,情到深处说不定还用手在画面上来回摩挲呢。很多人在看相册照片的时候,明知不是真人真物,也无法打破次元壁,却依然会忍不住去触摸,因为来自内心强大的情感无法控制,渴望更近距离更进一步的交流。玉雕艺术保留着这种把玩触摸式的鉴赏方式实在是可贵。无论是大小把件,还是摆件牌子,都是可以摸的。当然,摸摸没关系,别摔着了,毕竟贵重着呢!说到这里我们来谈谈什么是“伪玉雕”将表达媒介换成玉石的雕塑作品当代玉雕的创作队伍中涌入了一大批学雕塑出身的创作者,这本身是好事,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准确的造型能力,对提升玉雕艺术水准是非常有益的。然而,他们也带来了很多迷惑人的假象。因为这些人并没有深入学习过玉雕,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玉雕,认识到玉雕艺术立足的根本。他们简单的将玉雕等同于雕塑,直接用创作雕塑的方式去创作玉雕。创作出来的玉雕作品在形式手法上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玉雕。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并不值得过分推崇。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用玉作的雕塑作品并没有因为材质而获得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上也并没有实现拓展,仍是沿袭雕塑艺中原有的东西,只是用玉又重新做了一遍。其次,由于创作者不懂得尊重材质,浪费了大量的珍贵玉料,这显然违背玉雕艺术“因材施艺”的基本原则。如果脱离对材质本身的考虑进行创作,最终创作的作品并无特别之处,为何不用其他材质去做呢?再者,从玉雕欣赏的角度来说,这些创作者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要,而忽略了玉雕触摸把玩的审美诉求,使得很多作品娇贵脆弱不可碰触,人们只远远地欣赏,完美的拉开了人与玉之间的距离。耗费玉料,材质价值体现不足的“伪玉雕可以说,这类作品的本质就是一些将表达媒介换成了玉石的雕塑作品,材质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利用,质地美感与天然属性的价值被边缘和弱化,并不是真正的玉雕艺术。但对于这样的作品,你不能说它是“假玉雕”,因为它的材质是货真价实的玉石,你也不能不允许别人这么去创作,只能称之为“伪玉雕”。(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