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工匠精神我读核舟记黄梓皓

发布时间:2022/6/19 14:00:51   

提到工匠,人们总会想到一个在昏暗灯光下的身影,想到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掌,想到在一分一毫间穿梭的刻刀,想到起伏千万遍仍不停歇的铁锤,想到流动着色彩的画笔……

当年雕刻核舟的王叔远,也是这样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吧?

那是壬戌年秋天的下午,他家附近的桃树结果了,他摘了一颗尝鲜。吃完,看见桃核修长狭窄,像一只船,一股灵感瞬间涌进了他的脑海。他攥紧桃核,冲回家里,抄起刻刀,勾勒一条小舟。他的手握刀,打磨着桃核,使它呈现出船的模样。接着他敏捷的换刀,进行下一步的雕刻。他的手指紧捏刀,不停雕刻,换刀,雕刻,换刀,汗水一丝丝冒出来,一点点滴落,桃核一点点被掏空,桃仁被取出,桃核下、手指上早已铺满了碎屑。他的双眼早已干涩,肩膀已经酸麻,他站起身来,伸个懒腰,调整姿势,继续雕刻下去。在刀与桃核的一次次碰撞中,在日与月的不断交替中,船的形象愈发清晰:雕栏相望,箬蓬覆舱,窗可开关。

大背景如此,人的雕刻更是精雕细琢。在他刀下,东坡与鲁直的专注,佛印的不拘小节,二舟子的豪放与内敛,全都跃然舟上。然而“形”只是第一层境界。他查阅《赤壁赋》《后赤壁赋》,切身体会苏东坡眼中的山水,心中的闲适,并以刀尖倾注于桃核之上。他继续刻画人物细节,东坡鲁直如有所语,两膝各隐衣褶中;佛印坦胸露乳,手上挂着“可历历数”的念珠,舟子一个攀着脚趾,“若啸呼状”,另一个神色平静……署名,刻字,打磨,抛光,于是,一个普通的桃核,经过十来天的雕琢,才成为兼有“形”“神”“意”三境界,令人惊呼:“嘻!技亦灵怪矣哉!”的精致核雕。朱熹《论语》注中解读道:“治之已精,然益求其精也。”这句话,完美诠释了王叔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人们用极致的耐心与细心,诠释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分秒必争,追求效率,很少人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创作。但是工匠精神也随之消失了吗?并没有。年1月荣获b站百大up主的才浅,先花费15天20万元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又在四个月后复原三星堆金杖。复原文物本已经很了不起,而让我震惊的是他对细节的把控。

为了复原金杖上的纹路,他先用薄铜板练习了将近一个月的錾zàn刻,将要在金杖上动手时,他又发觉原版杖上花纹与自己练习錾刻花纹不相一致,于是再次前往三星堆博物馆考察后发现金杖上的纹路是两条间距不过一毫米的平行花纹,以他的技术无法实现。而他在一次次探索中发现自己忽略了黄金的柔软性和延展性,从而摸索到压划的方法,还原了三星堆金杖的细节。

工作坚持不懈,不辞辛苦麻烦,敢于精益求精,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