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她用一把刻刀,只为ldquo复活r
陆小琴声音细软,言语中却透着对核雕的无限热爱。听她聊核雕,能感受到她的专注与宁静,有着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匠人气质。
陆小琴生长于“中国工艺雕刻之乡”——江苏光福,对雕刻的热爱就像她血液里自带的基因。长大后她成了一名专注于小小果核,雕刻自己时光与人生的手艺人。她的作品包揽了中国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江苏艺博杯金奖……被誉为核雕艺术界的“大满贯”。然而,她追索的脚步从未停滞,“我希望在更多的人心中埋下一颗核雕的种子,一代代发芽结果,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二十四孝》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江苏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苏绣的发源地之一,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的女子有幼学女红的习俗,陆小琴的妈妈就是绣娘。从小到大,跟手艺在身的大人们在一起,听到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切磋手工技艺。
高中毕业后,父亲给喜欢画画、做手工的女儿三个建议:学缝纫、学国画、学红木雕刻。陆小琴选择了红木雕刻。当时她是那里唯一的女学生,也是最刻苦的一个。木料昂贵,她不敢浪费,每一次下刀前都仔细画好草图、勾勒线条。这一学就是11年,从一个生手到熟手,她用刻刀在紫檀上做出各种各样“鲜活”的画。
画画、苏绣、木雕……这些都为她从事核雕艺术奠定了基础。年,陆小琴到文玩市场调研时,被一件件精美的核雕作品震撼,一核一世界,“曾不盈寸”之地却能雕出偌大一片天地,她敏锐地觉察到核雕市场的商机即将复苏。这让她很兴奋,经过深思熟虑,她拜入核雕名师许忠英门下,开始学核雕加工。
《核舟记》
因为有十几年木雕的基础,她很快就掌握了光福核雕的核心技术,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仿造了核雕的经典之作《核舟记》,“光福木雕的特点就是精、细、雅,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而陆小琴的追求也是像《核舟记》中写到的那样“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每件果核都有它特有的语言和姿态,而核雕就是因势而就。”
“文人雕”的画意与诗意陆小琴骨子里有南方女子的温婉与聪慧,她不甘心于只雕刻传统式样,她想创新。光福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陆小琴则将她的作品题材归为四个系列:传统宗教系列、文字历史系列、园林花鸟系列、创作创意系列。每个系列无不流淌着传统文化的韵律,“在中国绘画中有‘文人画’的流派,那么,在中国核雕界有理由存在‘文人雕’!”
为了让核雕不再落入罗汉头模本的窠臼,陆小琴开始广泛地阅读人文历史、美学艺术,读柳永、李清照、李煜……她的作品于是融入了更多的画意和诗意,渐渐摆脱了匠气。
她的《金陵十二釵》,或倚靠太湖石、或在花树前沉思、或手持书卷、或愁看落花,一个个女子如诗如歌,如泣如诉,毫厘之间尽现“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这件作品荣获年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而她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6枚核,借鉴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再现千古绝唱,荣获年江苏艺博杯金奖。她的《二十四孝》更是荣获年中国山花奖,一段朽木上,24颗果核,犹如雄立甲板的勇士……
这些作品无一不浸透着古典文化的传统韵味,弥漫着一股文艺范儿。她的工作室取名“琴韵核雕工作室”,也满满地洋溢着文艺的气息,她说“诗穷而后工”,每件核雕作品看似只是一个物品,然而展现的却是手艺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世界。
《五龙观音》
陆小琴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技艺表达,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思维,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她曾用两个月的时间运用镂空雕法雕刻出《五龙观音》,最多的地方雕了4层:第一层是观音像,第二层是头像背后的佛光,第三、第四层是近处和远处的云。在4厘米的橄榄核上刻出如此鲜明的层次感令同行叹服。这件作品荣获“年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荷塘私语》
而年,她创作的《荷塘私语》,是在一颗干瘪异形、别人会废弃的橄榄核上雕刻,以秋天枯萎的荷叶为底座,上面两只小鸟张嘴对鸣。秋天本来是萧瑟的,却因小鸟和鲜花的引入,显得欣欣向荣。为了更生动地刻画荷叶,她特意将核体挖破,使荷叶卷折自如,整体层次显得异常丰富,立雕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件作品荣获新青年雕刻作品技艺创意大赛“特等奖”。
随着陆小琴的作品不断获奖,她的知名度高了,作品的价格涨幅也很大。她的一件作品最高以二十多万元售出,如今单个核雕最低也要一万元以上。
左手持核,右手运刀,陆小琴在核与刀之间平衡着手中的力量,一招一式化腐朽为神奇。当她双手释放,拂去身上的凡尘与木屑,世间便新生一件绝美的物件,令赏玩它的人愉悦一生。
《佛语》
核雕种子要发芽结果功成名就的陆小琴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要以光福雕刻传承人的使命,将核雕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她的“琴韵核雕工作室”一连三年,无条件免费授徒,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她说:“我希望有更多喜欢核雕的人能像我一样找到学习的机会,能够依靠这门手艺生存。”但学成手艺的人却不多,这让她非常痛心,痛定思痛后,她开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发现,因为免费,很多学员来去随意,学习也不用心,缺失了手艺人刻苦、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这样是不会做出好作品的。”
后来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改成收费培训的模式,“费用不高,是行内正常价,学员们学习起来踏实多了,而且愿意花钱来学的人也一定是真正热爱这门手艺的人。”现在,慕名而来的学员越来越多,同时,她还开始担任客座教授,将手艺传授给美术院校的学生。最近,她在北京开设的工作室也即将完工,她希望核雕能走出光福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让这门凝结中国文化的手艺能永远蓬勃生长,世代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