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外五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故名,当时称郢都,因地处楚国南方,又称南郢;又因在纪山之南,也称纪郢。纪南城选取的地理位置平坦,靠山依水,十分开阔,非常理想,是一座战略防守重要的地区。
城址周围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东接富饶的江汉平原,西临险要的鄂西山地,南有浩瀚的万里长江,北有大道与中原相通。城址附近地势基本平坦,只有一些起伏不大的土岗丘陵。
面积:纪南城址规模宏大,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
布局:纪南城的夯土台很多,初步探明的已有一百多处。东南是当时的宫殿区,夯土台基最为密集,占已探明的一半以上。在其东侧和北侧,又钻探出断续的宫殿遗址,全长米,宽9米,墙外并有濠沟。宫殿区的东部,台基分布得最有规律,南墙东段外折部分的城门之内,有10个台基一线排开。北端的43 号台基最大,长宽均在米以上,对峙两侧和前列的七个台基略小。这条中轴线的北面和西面,又有一系列较小的台基。43号台基左前方的30号台基,东西长80米、南北宽54米。发掘战国前期的宫殿遗址,有成排的柱洞,63×14平方米范围的隔墙以及散水、下水道等。城东北部和西南部是当时的手工业区,分别发现有制陶和铸造的痕迹,那些地方也有夯土台基,但分布无规律。
此外,在城址以外还有三个大的墓区,保存了当年王公贵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余座。楚纪南城自被秦将白起攻陷后,就成为了废墟。
城墙:城垣高出地面4-5米,北墙高至7米以上,城墙上部的宽,或为14米,或为12米,临近城门的地方则缩至10米,夯土层厚约10米左右。
全城为方形,唯有四个城角略作圆弧状态,并非九十度角。城墙均为直线,南城墙偏东端,城墙出一个圆孤状,这应当是一个小型瓮城。城墙每面为五千米,城的周围长度合二万米。城墙之四面,有土墙遗址,城墙的坍落宽度达十二米,城墙原来高度有七米,目前已全部塌落。城墙的东南角城墙塌土量小,尚存一定高度,城自有长湖,湖水尚存留。
城外有护城濠环绕,城门已发现五座,又有两座水门。西垣北门的发现表明,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城门的一侧,往往有附属的建筑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也有三个门道,以便河水和船只通过。
纪南城城垣西北角
纪南城西垣北门(陆门)
纪南城南垣水门
价值:这座纪南城,从建立到荒芜,前后经历四百多年的时间,其实是全国一座最大的城池。楚都纪南城是楚国战国两百多年“集约”的核心,是楚文化的核心。因此对纪南城大遗址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对于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和见证,不仅是某个地域和某个民族的财富,而且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再生。纪南城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纪南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多。城内遍布古井、窑址等遗迹,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东周的文化遗物,俯拾皆是,仅城内的古井就有多口。城外的楚墓,已发现较大型的有封土的墓约座,无封土的墓地40多处,仅在雨台山×80米的范围内就发现楚墓余座。纪南城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第二,种类全。有古井、窑址、城垣、城门、水门、码头、护城河、古河道、建筑基址等遗迹,仅古井按井圈的材质就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木圈井和瓦圈井等种类。出土的文物有鬲、盂、甑、豆、盆、瓮、罐等生活用具,铜斧、铜刻刀、木器等生产工具,也有筒瓦、瓦当、板瓦等建筑材料。纪南城南郊外的红光村还发现了25具保存完好的石磬。
第三,保存好。纪南城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有的地段现在还存有高达6.7米的城墙遗迹。由于南方的土质与气候条件较好,纪南城历史文化资源一般比北方历史遗迹保存得要好。年纪南城附近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越王勾践剑,这把青铜宝剑虽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