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对战10国,北部战区陆军5名班长个个能打
国际军事比赛-是由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发起并主导的国际军事合作交流活动,于年8月23日至9月5日在俄罗斯、中国、白俄罗斯、蒙古、伊朗等10余个国家举行,其中13项在俄境内靶场举行。
风驰电掣,战车漂移入弯;操舟排雷,“水上漂移”夺第一。前不久,“国际军事比赛-”落下帷幕,中国陆军官兵为国争光、拼搏赛场,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风采。其中少不了班长站排头、打头阵的身影,今天,推荐来自北部战区陆军的5名班长,真枪实炮的国际比武场上,这5名班长一个比一个能打硬仗!
1第78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班长沈子豪:年龄最小经验最少,“备选队员”逆袭
9月初,莫斯科阿拉比诺靶场,备受瞩目的“国际军事比赛-”“坦克两项”项目决赛展开激烈角逐。
越车辙桥、崖壁,过涉水场、土岭,通过反坦克壕、雷场通路……最后一个车组的比拼中,第78集团军某旅坦克八连班长沈子豪驾驶坦克精准越障、高速疾驰,毫无差错越过终点线。最终,中国参赛队夺得亚军,创造了参加“坦克两项”项目决赛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荣光背后是一条艰辛之路。今年年初,在得知单位即将参加国际军事比赛时,新晋下士的沈子豪没有丝毫犹豫,连夜找到连长殷帅报名。然而,在集训队员选拔中,年龄最小、经验最少的他却表现平平,被确定为“备选队员”。
但沈子豪不服输、不放弃,在训练中更加刻苦和拼命,期待着能够逆袭转正。一次坦克驾驶训练,他因在弯道转向中失误频出险些被淘汰。那段时间,他夜不能寐,几次因梦到自己车速过快造成车体受损而惊醒。
为克服紧张心理,沈子豪操纵坦克原地反复练习,主动找到教练员张福超,在训练结束后驾驶坦克进行强化训练,每天至少比别人多练10遍。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找到了控制制动和油门的秘诀,并形成肌肉记忆。不仅如此,他还在机动越障课目中获得单课目第一的好成绩,以微弱优势从备选组进入参赛组。
意想不到的是,刚刚触摸到出国比赛机会的他却又遭受“重创”:一次训练中,由于通过反坦克壕时速度过快,他的腰部受到猛烈撞击,身体多处受伤。就在大家认为沈子豪就此结束备赛时,他却从不说一句放弃,忍着疼痛继续坚持。有时训练结束后,沈子豪疼得腰都直不起来,做几次理疗后又出现在训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千锤百炼,沈子豪以驾驶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出国参赛。比赛中,他和车组密切配合夺得小组第一,并和其他车组一起拿到决赛第二名。
(文图:牛辉、张居俊)
2第79集团军某旅防化五营班长于江:“赛场如战场,要想代表祖国出国参赛,必须打败一切对手”
8月23日,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三防学院佩索契诺耶基地,“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比赛现场,一场巅峰对决精彩上演。
快速打开车门、跳出侦察车的于江,右手按紧侦毒器,冲向60米外的侦毒场。第一个点位,打开侦毒盒,快速取出侦毒器、刻管,接近放有模拟剂的黑色方盘;打开开关,观察侦毒管是否变色,并根据显色情况判断毒剂种类……
侦毒结束,于江用时58秒无罚时,远超同组对手,为团队取得佳绩作出了贡献。
为了准备此次比赛,于江付出了艰辛努力。去年7月的一次训练中,他就遭遇了严重伤病。当时,于江所在的装甲步战车,先后通过蛇形路、壕沟、混凝土梁,行驶至崖壁时,由于车速太快,车内的于江被颠起半米多高,落地时胯骨被严重磕伤。这次受伤使他走路一瘸一拐,无法像往常一样带领队友完成训练了,这也使他被迫转行,从防化发烟专业转到了防化侦察专业。
在野外侦毒训练场,于江咬紧牙关,暗自与自己较劲。他默默对自己说:“要想代表祖国出国参赛,你必须苦练,必须取得好成绩。”
可意外受伤后,于江右胯骨活动范围受限,而毒剂侦检却需要侧弓步蹲下作业。训练现场,每一次下蹲,于江都感到针扎一般疼痛,而一次完整的防化训练,往往需要蹲下起立数十次。他忍痛坚持训练,与时间赛跑,积极向多次参加“安全环境”项目比赛的教练员张立冬请教,将参赛用的某型侦毒器反复研究,使侦毒器刻刀外置,并优化顶针取放位置,有效提高了成绩。
经过3个月强化训练,于江的侦毒技能突飞猛进,为后来参赛创造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图:海洋、傅道永)
3第79集团军某旅运输连班长黄吉磊:赛道上风驰电掣,反复摸索锤炼只为“快敌一秒”
盛夏时节的新疆酷热难耐,在库尔勒某训练基地内,勇士车疾驰冲锋,卷起漫天黄沙。“走廊式”限制路障碍,由若干个限制杆组成,车手开车必须在终点处撞倒检验标杆后才能继续前进。面对障碍,黄吉磊方向一打,右脚一横,同时踩下油门和刹车,车身擦着限制杆转过90度直角,精准地撞倒检验标杆。紧接着,他松开刹车,发动机转速飙升,战车如离弦之箭飞驰出去。
黄吉磊这种“一脚两用”的技术动作,对整体成绩只能提高不到一秒。可就是为了追求这一秒的提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刚开始集训时,由于驾驶经验少、心理素质差,黄吉磊的成绩一直排在集训队中下游。“训练的时长一样,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黄吉磊扪心自问。
为了提升成绩,他白天训练驾驶技能,晚上一遍一遍地看回放,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失误、每一次停顿、每一处细节,梳理总结后带着问题向教练刘伟东请教。就这样,日复一日,黄吉磊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独门驾驶“秘笈”。
“入弯前松一脚油门,不踩刹车,不减挡,直接3挡冲上去……”厚厚的赛道记录纸上,写满了黄吉磊训练的心得体会。正是凭借这股狠劲拼劲,黄吉磊最终从名集训队员中脱颖而出,为国出征。
指挥车组的“环形限制路赛段”,是考验汽车兵在实战环境中驾驶技能和对战时复杂路况适应能力的综合赛道。赛前,主办方没有透露任何关于赛道的信息。
比赛当日,广阔的戈日斯克平原上传来阵阵引擎轰鸣,环形赛道上,黄吉磊驾驶着指挥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切入蛇形路的一刹那,黄吉磊果断换挡,在车辆速度极限的瞬间拉起手刹猛打方向盘,伴随着锁死的后轮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吱吱”响声,车辆完美漂移入弯。
在环形限制路段,黄吉磊凭借经验不停修正方向,快速脚踩离合踏板,车身紧贴着限制杆划出一道优美弧线,仅仅用时9秒,他就冲出了出口。地段裁判高举白旗——百分百通过!最终,黄吉磊以3秒之差,仅次于东道主俄罗斯队,取得单车赛第二名。
(文图:海洋、牛洪宇、王世民)
4第79集团军某旅一营班长王晓栋:从“后盾”变“尖刀”,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侦察尖兵”项目比赛开始前,中国参赛队紧急进行商讨,决定将位于排尾的王晓栋调整至排头。参赛队临时改变队形,自有深刻考量,站到排头的王晓栋心领神会,回身看了一眼身后的队友,眼神透着坚定。
以往训练中,考虑到王晓栋体能基础相对较好,队长总是把他安排在队伍最后,负责整个队伍的收尾工作。此次调整位置,意味着让他从“后盾”变“尖刀”,杀出一条血路来!
虽然每名队员都有丰富的大项比武经验,但是参加这种国际级别的比赛,不少队员还是第一次,而且赛场又不熟悉,对队员们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一名老队员,王晓栋参加这种国际比赛已经不是第一次,看着身边战友在默默克服着身体上的诸多不适,王晓栋扛起了最重的背囊。
比赛开始后,王晓栋与队友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此时,阳光十分强烈,大地升腾着热气。忽然,一名队友因身体脱水、体力不支,重重摔倒在地。发现后,王晓栋猛地一个转身,箭步冲过去,扶起队友。他卸下这名队友的背囊,又拿出自己的水壶,给这名队友喂水。
队友喝完水后很快恢复体力,起身继续前进。王晓栋与其他几名队友又分担了一些这名队友的负重,继续向前冲锋。
血性突击,舍我其谁。临近终点,队员们都已接近体能极限,王晓栋搀扶着体力严重透支的战友,吼叫着冲过终点......最终他们取得电台通联课目第二名的好成绩。
(文图:海洋、李东哲、罗皓)
5第80集团军某旅舟桥二连班长刘国伟:“死磕每一秒!”“水上漂移”领先3秒夺第一
9月2日,“国际军事比赛-”“开阔水域”项目在俄罗斯奥卡河训练场展开激烈比拼。由第80集团军某旅组成的中国参赛队,在“工兵班工程侦察”课目比赛中,以领先对手3秒的成绩夺得单项第一。
这个课目难度非同一般,要求5名参赛队员协力抬起重多斤的操舟机和橡皮舟冲刺入水,而后驾驶橡皮舟在河中连续越过3个水雷障碍,抵达对岸后,排除陆上的防步兵地雷。
而在此前的备赛训练中,刘国伟带领的工兵班却遇到了瓶颈,成绩一直稳定在1分30秒左右。班里的几名参赛队员都觉得练到了极限,成绩难以再提高,情绪一时低落下来。
“死磕每一秒!”刘国伟斩钉截铁地说。随后,他带着参赛队员对训练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钻研。为节约时间,刘国伟研究出舟体一入水便发动起螺旋桨的方法,减少转换时长。由于启动发动机对手臂的爆发力要求很高,所以他每晚睡觉前都要举半小时哑铃。训练中,河水冰冷刺骨,队员们每天涉水而行,一个动作反复练,脚上起了冻疮仍继续练……
就这样,在国内的5次选拔赛考核中,刘国伟所在小组连续5次夺得第一,顺利拿到出国参赛的入场券。
比赛当天,共有3支参赛队对决。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刘国伟和其他几名参赛队员迅速协力扛起橡皮舟入水,启动发动机、加速、越障、绕弯、射击,一套动作干净利落。水中航行,刘国伟大胆采用“漂移”的方法,连续绕过3个水雷,率先抵岸,成功排除防步兵地雷,赢得该课目第一名,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文图:仲崇岭、杨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