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灯彩湟源排灯点亮不夜城
年
灯彩(湟源排灯)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杨增贵
编号:01-
出生日期:
项目名称:灯彩(湟源排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湟源排灯的历史起源
旧时,人们称湟源排灯为“牌灯”,兴盛于清代嘉道年间。莅居西北要津的湟源,聚集着大批晋商和陕商。他们常年在此营生,商号众多,为招揽客商、广开门庭,便纷纷制作各式店号招牌。商家延聘当地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设计招牌,并在招牌内放置蜡烛。一入夜晚,门前招牌便熠熠生辉,耀眼夺目。随着商贸活动的繁盛,牌灯艺术迅速发展,规模也日益扩大,不仅形成了底座、图案,而且构造也异彩纷呈。在重要的商业街巷中,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逐渐兴起,它们是在牌灯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据民间流传,湟源排灯的产生源自晚清一则逸事。道光九年(),胡秉虔刚刚升任为丹噶尔厅同知。他本是安徽绩溪人,嘉庆四年()高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甘肃灵台县知县,后升任丹噶尔厅同知。胡秉虔自幼嗜学,每每夜读,必用尽两烛。眼看元宵将至,胡秉虔思乡心切,望着烛尽灯灭,心中不由回想起年幼时,徽州老家元宵赏灯的情景。于是他萌生一个想法,嘱咐侍从前往江南采办花灯。采买返乡后,侍从们用江南花灯将厅署内布置一新,引得满城民众前来观赏,赞不绝口,元宵置灯的习俗便在湟源流传开来。
光绪年间,不少洋行在湟源开设分号。为了彰显阔气,洋行店购置大批纱灯、宫灯、彩灯,高悬于店内外,用于装饰。这些彩灯均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灯面图案惟妙惟肖,湟源排灯初具规模。
民国时期,地方富商马有德聘请木匠李华、樊春芳等人,制作了百余架排灯,灯面由青海“画神”柴成桂绘制而成。排灯制成后,摆放在城内的关帝庙和城隍庙,大批民众前来观赏。这些排灯制作精美,光彩照人,引起湟源商会瞩目。他们立即组织人员,联络城内会员,仿行排灯制作工艺与技法,在全城商号和店铺内悬挂推广。一时间,城内商铺、厅署、庙宇、学堂等纷纷效仿,蔚为大观。
湟源排灯的分类
湟源排灯经过地方文化单位与传承艺人多年的开发,目前已形成“个31种样式的排灯”,为排灯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排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一是按照摆放方式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二是按照艺术表现手法可分为国画、油画、剪纸、皮影、书法、香包、堆绣、刺绣、工笔画、木工、雕刻、羊皮绣、音乐等;三是按照形状造型可分为长方形、马鞍形、梅花形、扇形、圆角扇面、吕字形、品字形、方形、椭圆形等。
湟源排灯的工艺
湟源排灯的制作基础主要体现在框架的制作和漆艺上。首先,艺人们需要对木料进行选择,根据制作排灯的不同部分选取不同的木料,木料一般划分为杨木、红松、桦木、榆木等.木料的纹理细腻度、耐水性、韧性、耐腐蚀性等,都是影响艺人选择的关键。
其次,艺人们需要对排灯的造型进行设计,利用轴对称式、中心对称式等传统审美造型来设计排灯。
第三,艺人们根据事先画好的图纸,将图纸附在木料之上,以平雕、浮雕、全雕等方式进行技艺组合,在木料上刻画出各种造型.雕刻工具既包括刻刀、凿子、锯、钻、搓、锤子等传统工具,也包括电锯、电推刨、雕刻机等现代机器。
最后则是框架的漆艺,漆艺通常为贴金箔和漆朱红两种装饰方式。在漆艺过程中通常将一份颜料分多次使用,以保证色度一致,同时给框架进行上漆也有清除杂质、防止油漆起泡、增强附着力、提高光洁度、防止木料变形等多种益处。
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湟源排灯独具特色的雕刻艺术和装饰风格,表达出了人们对吉庆有余,祈福纳吉的追求。首先,排灯中有很多形象丰富、神态各异的龙、虎、狮子、喜鹊、凤凰、骆驼、鸳鸯、绵羊、黄牛、神仙等象征着健康、友谊、勤劳、美好、无私、吉祥、喜气与和平的事物。如:龙和凤都是神话故事中的形象,象征着祥瑞。
其次是大量雕刻在框架上的植物,主要采用平雕和浮雕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云纹、卷叶纹进行修饰,多以复杂难刻的图形、重复连续、对称、旋转、排列的方法,组成有生机、有动感的排灯。浮雕的植物一般有荷花、寿菊、杜鹃、牡丹、长春、竹子、葡萄、莲花等,莲花不仅形象美丽,更由于莲荷具有的高洁品质,即所谓的“出污泥而不染”。从这些象征性事物中可以看出,人们已形成期望长寿安康、政通人和、福禄喜庆、普天同庆、万事如意的心理倾向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年,排灯框架大多被毁,图案也基本散失。年,湟源县文化部门组织艺人重新制作了70副排灯,赶在年正月十五展挂。年,湟源县重新形成了排灯一条街。现湟源排灯制作的主要传承人为张生录、杨增贵、张廷恩等。因为中断了三十多年,不少排灯制作的传统技艺已经失传,且后继无人,湟源排灯这一特色民间工艺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需加以抢救、扶持。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自非遗网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