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百岁花母非遗剪纸传承人展秀兰大秦直
岁高龄的展秀兰奶奶,是渭南年龄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全国著名剪纸理论家、艺术家、民俗专家张树贤誉为“百岁花母”。
见到展奶奶,你马上就会想到一句话,女人爱美,不分年龄。老太太极时兴,稀疏的白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个发箍别着,带着白色珍珠项链,手腕上有手表和玉的镯子,素色的衣衫妥帖合身,脚上常年穿着方口、黑色平绒面的系带儿布鞋。孙媳妇说,老太太每天早上梳洗完还得抹脸、抹手,尤其喜欢粉质的搽脸油。展奶奶不仅衣着讲究,剪纸的时候也讲究,常常坐在离窗子近的床边,背微微有点驼,却从来不靠。别人说放着靠垫,靠上舒服些,老太太说,那样多没样子!多长时间都是端端正正坐着。老太太的卧室,床头上、墙壁上、衣柜上,几乎所有家什都贴着剪纸,五毒动物、抓髻娃娃、猴子啥都有,贴了好多,却不乱,反而显出一种别样的生活趣味。
展奶奶剪纸,很少用买的红纸,大部分用烟盒、点心盒、废旧画报等等。家里人老说,奶奶剪得最多的就是烟盒,所以虽百岁高龄,拆起烟盒来却麻利的很。一把剪刀,一个烟盒,不打样,不做图,几分钟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给你”变”出了蝴蝶、猴子、寿桃……她用烟盒剪“抓髻娃娃(被誉为中华民族保护和繁衍之神,陕西传统剪纸主题纹样)”,剪好了,还在腿部用黑色的烟标粘贴,为娃娃“穿”上了靴子。早年展奶奶的剪纸并没有眼睛,近几年可能有感于视力减退,剪剩下的边角料也不丢弃,剪成了小小的圆片儿,给各种动物都贴上了眼睛,老太太说这是“点灯呢,点上就亮了”,这些“眼睛”不仅寄托一份对光明的希冀,也成了展奶奶剪纸新创的一大特色,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展奶奶不识字,没上过学,不知道什么叫艺术。几年前北京的专家来拍摄,说展奶奶是大师,作品表现出一种汉民族在传统农耕时代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民间文化底蕴,反映出一种心态上的平和,生活中的淡定。又说展奶奶的剪纸体现的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文化中庸之道。展奶奶听不懂这些,专家说着,她就拿起小纸片剪了起来,仿佛眼前没有专家,没有嘈杂,只有她自己,和舞动着的剪纸作品。
看展奶奶的剪纸,经常咋一看,看不出是什么,在得知答案后,却往往叫人不由得拍手叫绝,她的作品早已超出了对具象的形的刻画,而上升到了真正的、纯粹的、艺术的领域。专家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最大的价值,授予展奶奶各种荣誉和奖励。人家夸她“剪得好”,展奶奶很高兴,家里来了人就给人看那些证书,就问人家,喜欢不喜欢她的剪纸,喜欢就给你拿上。有人说这剪纸值钱了,不要随意给人,她不高兴了,说“剪的就不是为了卖”,执意送,人拿了她就高兴,还问人家喜欢啥,就给人剪啥。问她剪纸累不,她说累么...累还剪?她说,剪么,剪着,就不心慌。
非遗的传承展奶奶是不懂的,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原生态剪纸传承人。但她说就是喜欢给人教剪纸,前些年给家里的孙媳、孙女教,现在还常常有爱好的艺人去跟她学,她也很热心,老说,要用脑子想着绞。有人说,你剪的一张一张太慢了,人家用刻刀刻的快,一回好多张,老太太就抬头淡淡地问一句,跟我的一样?来人就沉默了。
都说展奶奶的剪纸自心而出,剪得就是生活。早年,生活富庶太平,多剪连年有余,喜庆窗花,都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当年展奶奶娶了儿媳,想抱孙子,也不像一般的婆婆用尽心思明说、暗示、敲边鼓,而是通过剪纸直接“要”孙子。第二年是猴年,她剪俩大猴一个小猴送给儿子,儿子媳妇看了就笑,她还反问那两口,笑什么。后来展奶奶剪好多抓髻娃娃,都说老奶奶剪纸灵验的很,剪啥来啥,孙子、孙女、重孙还有重重孙都是老人剪下的。晚年,老人失去唯一的儿子,那几年,她剪大大小小的猴子(儿子属猴)来寄托哀思,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最近这十年,又全力剪蟾蜍、蜘蛛、蝎子、蜈蚣等五毒动物,鹿头花,大公鸡,满满的,表现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大境界,充满了一个百岁老人对生命的体悟。
剪纸融入了生命,生命离不开剪纸。“百岁花母”展秀兰奶奶每天的剪纸,早上八点准时开始,中午吃饭、休息,下午两点多钟,继续剪,就跟上班一样。
她总是坐在靠窗子的床边,端端正正,白发轻飘,闲淡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