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王建华一把刻刀雕尽武当余韵

发布时间:2022/5/5 17:45:13   
“等比缩小24倍的金殿模型、大型真武祖师铜像,造型独特的武当剑、供器大钟……巧夺天工的手法,精致独特的作品,让人无不为之深深叹服,而完成这些青铜器物铸造的民间大师,便是武当山特区的王建华。”

王建华对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打开青铜铸造的艺术之门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建华被青铜雕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器具所吸引,从此便与青铜铸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深圳、广州、武汉……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步,在各个工厂观摩、学习,寻找民间高人拜师学艺,穿梭在图书馆、博物馆之间,查阅有关青铜器的资料,了解青铜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王建华的脚步从未停歇。

年,他回到武当山办起了工艺品厂,每做一件作品,都会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所有背景和纹饰上的特点,然后进行设计。泥塑、蜡模、塑壳、熔蜡、浇铸……制作的艰苦难以想象,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浇铸过程中,要人工舀起摄氏度的铜水倒进模具,一不小心就会烫伤。如果制作过程中有瑕疵,他一定会重新再来,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经得起推敲。

从事铸铜雕刻17年来,王建华在业内颇有名气,在国内获得大小20多个奖项,获得11项国家专利。“每一项技艺都需要长期潜心学习,此外还要有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尊重和敬畏。”王建华说。

一次,王建华看到了一位丹江口老手艺人用传统工艺打造的青铜器,让他如获至宝。他专门请来这位老艺人到厂里教授技艺,起初对方不愿意来,王建华尊之为师,每天接送。他的真诚和好学最终打动了老艺人,老艺人将绝活儿倾囊相授。正是凭借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多年来,王建华拜访了许多民间艺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各种独家技艺。“各类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把各种艺术形式和工艺优点融会贯通。”虽然已经66岁了,但王建华走在学习的道路上始终如一,“我没有别的爱好,有时间就钻研一下素描和雕塑,力图将自己的作品打造得尽善尽美。”

留下武当文化的传统余韵

“雕刻工艺品的核心是什么?是文化。我雕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传播武当山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谈起自己从事铜雕创作的初衷,王建华说。

年,王建华计划制作一座1:10高仿真金殿模型,然而苦寻半年都没能找到金殿的平面设计图,此后3年,他多次爬上金顶,收集金殿资料,全面拍照,精细测量,终于在年年底完成了金殿模型第一套施工图纸。

按照等比缩小十倍后的模型,瓦垅、斗拱、椽头等配件都非常小,最薄的配件只有0.2毫米,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要按原貌清晰地表现出来,难度非常大。但王建华却从未想过放弃,他集中工厂所有技术骨干,通过几百次制作,耗资多万元,终于在年成功制作出1∶10高仿真金殿模型,随后又陆续制作出1∶24、1∶80等4个不同比例的模型。这些模型中任何一个部件都与真正的金殿没有差别,内外结构、门窗、花纹,乃至上百个斗拱、椽头和滴水都是采用相同材质完全按比例微缩出来的。“武当山金殿模型,造型纹饰逼真,铸造工艺精湛。”已故中国文物界泰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当时看到王建华的金殿模型后,激动得当场题字,诸多业内专家也多次表示,金殿模型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实体,它的成功问世填补了中国古建筑模型制作的空白。金殿模型整体结构数据准确,工艺、技术含量高,是一部完整的立体古建筑全书,对于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及传统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价值。

然而,就在别人为他的作品而惊叹的时候,王建华却并未这些事情影响心境,他仍旧在潜心学习、研究、创作……希望自己手中能够诞生更多的杰作。“世间万物,一切终将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而我手中的刻刀,则是岁月最好的见证者,它可以雕刻出古老的器物,更能留住诸多传统文化余韵。”

秦楚网文/图见习记者李强通讯员闵秋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