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罗祖华刻刀下的生命记忆

发布时间:2022/5/3 17:03:09   
他是竹里众村民眼中负责任的好支书,也是竹里一位“年轻的老手艺人”。“竹雕”是他的生活与兴趣相结合孕育而成的生命,他对竹当歌投刀当笔,尽情挥抒其心中的宇宙,书写如秋水禅意一般的人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竹雕的世界,探寻泰顺籍竹雕大师罗祖华心中的竹艺世界。泰顺县竹里乡是藏在群山中的一凹翠绿,掩映在山林田园之间。这里有连绵的山峰、潺潺的小溪、炊烟袅袅的田园、充满畲族风情的房舍、辛勤劳作的村民……随处可见诗与远方的韵味。而这个以“竹”得名的地方,就是罗祖华从小生长的地方。虽然从小生活在竹林中,如世外桃源,但是罗祖华的求学道路却很艰难。房子被冲垮了,罗祖华的求学之路也被陡然阻断了。父亲想让罗祖华三兄弟出去打工赚钱,一家人一起重建家园,但是罗祖华却有自己的打算。就这样,16岁的罗祖华来到了温州工艺美术厂跟老师学石雕。罗祖华学习石雕是兴趣使然,但是当时石雕这门手艺很冷清,就连他拜师学艺的师傅都被迫转行做起了石磨,师傅对他的执拗十分不解,但他还是不顾师傅的劝导坚持学习石雕。罗祖华在师傅和师兄的帮助下坚持了3年,学成出师。出师之后,他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开始的时候试过给别人打工,但觉得给别人打工太受限制就想要自己创业,于是始终怀揣创业梦的罗祖华收拾行囊回到家乡发展。回到家乡后的经历,正如梦想照进现实,创业初期的挫折让有满腔鸿鹄壮志的罗祖华颇受打击。回家的一年中,在闲暇之余,他想到将竹子与石雕相结合,于是开始尝试做竹雕。竹雕越做越多,罗祖华就开始带徒弟。也许是自己对于当学徒时的困难深有体会,他很少收学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徒,他也是能帮则帮,能包则包。他说,人的一生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容易,不该因为一些外因而舍弃兴趣。在“竹雕”的这条道路上,罗祖华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前期的成品因缺乏处理而出现发霉、蛀虫和开裂等情况;再比如由于当时欣赏竹雕的人少,销售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罗祖华始终不肯放弃也不曾气馁。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慢慢的,他的“竹雕”事业终于得以维持和发展。开弓没有回头箭。从石雕转向竹雕,罗祖华耗费了不少工夫。他先从竹雕字开始,为了能雕好每一个笔画,他专门临摹名家书法作品,在毛竹片上反复雕刻,前后费时三年多,毛竹片浪费了无数,手上尽是雕刻刀留下的累累伤痕。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几年后,罗祖华历时三年创作完成了竹雕作品《五百罗汉》。这件长达22米、高35厘米的竹雕作品,包含个人物、多个怪兽,花费了片竹片。凭借这部作品,罗祖华在年浙江省中国木(竹)雕展上,获得“金雕手”的称号。罗祖华对于竹雕的热爱发自肺腑,他一直有个梦想,在家乡的土地上打造一片竹文化园,将所有的竹子及竹产品收罗其中,向人们展示泰顺丰富的竹文化。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多年的心愿,如今变成了现实,他在泰顺竹里乡成功打造了一个以弘扬竹文化为主题的竹里馆。如今,“竹里馆”已成为竹里畲族乡的地标性建筑,每天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它不仅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生意,也让罗祖华作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罗祖华和竹子有着不解之缘,竹里这座以竹为名、因竹而美的小山村也因为竹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竹容纳苍生万象,一把刀凝结酸甜苦辣。在精雕细琢写意人生,点竹成金挥洒才情的竹雕之路上,罗祖华已经走了二十多年,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竹雕,让竹雕行业能走得更远,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播出时间

泰顺电视台

每周五20:20首播

每周六12:20重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