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蕲春90后小伙以刀为笔,雕刻别样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竹雕这一古老艺术往往与古稀之年的匠人相联系,但蕲春这位90后小伙儿,以刀为笔,让楠竹讲述千年故事。
一套古韵十足的刻刀、一张泛着淡淡墨香的画稿、一段斑驳陆离的楠竹,便能令骆炜琪沉迷于艺术创作的海洋。刀锋在他熟练的操控下,伴着竹屑飞舞,那些貌不惊人的楠竹,便在他的巧手之下蜕变成了一件件雕刻艺术品。
遇鉴竹艺,逢知非遗
骆炜琪,出生于年,是蕲春狮子镇人。走进其工作室,一组组竹雕艺术品映入眼帘,其精美程度足以令人赞叹。
我们了解到,骆炜琪自幼对绘画充满青睐,人物画像信手拈来,显露无遗的绘画天赋。艺术之种,悄无声息地在心中生根发芽。
他忆起求艺之路,高中毕业后,独闯深圳,进入红木家具厂当学徒。然而,随着机器的代替,使手工艺术的地位岌岌可危。年仅19岁的他,怀揣着对工艺的执着和无比热爱,毅然离开故乡,北上求艺,在民间学习了多年的竹木雕的技艺基础。
“要想雕刻技艺有长进,拥有深峻娴熟的雕刻技法,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才能让雕刻平添山势峻峭,倍增旷野生趣。”骆炜琪说。
他平时爱好参观全国各地博物馆,拍照记录古代竹雕作品,研习青铜器、陶瓷、刺绣等瑰宝,空闲时间练习书法。他将甲骨文融入竹雕,以极大热情致力于艺术,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精湛技艺,作品布满陈列墙。
自然之美,匠心之韵
如何雕刻出精品?起初只会一些浅浮雕竹刻技法,随后技艺渐进,能够在竹肌上雕刻文字。每次创作之前,他都提前设计图纸,对细节之处反复推敲。对竹子的选材也是精挑细选,亲自把关。
骆炜琪在家中有一间光线宜人的艺术工作室,其内饰古朴雅致。他称:“此处便于灵感迸发时即时创作。”他的艺术之所在,常见他专注桌前,刀锋起舞。桌上、抽屉、盘中各式雕刻刀摆放讲究:斜刀、平刀、圆刀等,用途各异。他依据雕刻技法、尺寸及深浅,精心挑选适切刀具。
《昔年曾见》是骆炜琪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承载童年记忆、乡愁与母爱。作品源自童年往事,经原创设计,以精湛雕刻工艺呈现。画面描绘家燕喂雏、木门上丝瓜藤蔓,以及门前母抱婴儿入梦乡的情景。这些昔日的熟悉景象,在竹雕上重现,勾起无尽怀念,令人感慨。
匠心独运,焕发生机
骆炜琪倾心传播传统竹雕艺术,走遍上海、浙江等地,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竹雕文化融入青年生活。他的作品源于竹根自然形态,创作了很多原创作品,深受顾客喜爱。
未来,骆炜琪打算进一步借助抖音宣传传统竹雕文化,他表示当前国家重视非遗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感受艺术的魅力。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得到家人朋友的鼓励支持。他相信坚守与热爱定有回报。
古法薪传,匠心独运
骆炜琪说,竹雕是个体力活,得顺着竹子的性子来;竹雕又是个脑力活,作品的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比如说这个作品《松涧鸣琴》中的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人物的衣衫、表情、动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活物一般,让人惊叹。
在传承的道路上,骆炜琪全身地投入到竹雕艺术中,笔耕不辍,常常沉醉于创作之中,十个小时悄然流逝。每一件作品,皆是他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时间的厚重。十余年,从学徒蜕变,成长为竹雕艺术杰出代表,年5月荣获蕲春传统竹雕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只有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竹雕艺术的魅力,这门艺术方能焕发新生,代代相传。“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这就是我们的职责,也我一生的追求。”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他愿肩负起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承前启后,通过不懈努力,推动蕲春县传统竹雕技艺至新的高度。同时,期待着更多青年才俊的加入,共同守护并发扬传统竹雕艺术的瑰宝。
来源:蕲春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