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焕知其祖临写汉隶碑刻的必修课,如何甄别

发布时间:2025/3/16 20:31:08   

“焕”字不可照临。

照临这个字,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下面两个临本:

中间一张何绍基的临本,可以算作对“焕”字的照临。照临的主要困难是我们要怎么书写这个字的主笔,也就是中间的一大横。从拓片上看,这一横似乎很直,没有波势(你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弧度),但它的末端又显然带有雁尾。

在前段运笔的时候如果不加波势,至于末段,要写出这个雁尾是很别扭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何绍基的雁尾为什么看上去形态很不自然,好像是强行把笔锋扭转向上,揭出了一个虚尖。

左图是邓散木先生的临本,他显然瞧出了何绍基的上述问题并想要合理地规避它。只是邓先生给出的解决方案值得商榷,他干脆截去了雁尾,把“焕”字的主笔写作一条直线。

对上述两种临法,我个人的态度都是有所保留的。要厘清这一笔该怎么写,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下面这个事实:在汉隶八分书中,左右结构的字被改作半包围结构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例如“勤”,这个字照左右结构写是这样的:

但它也可能被改作下面这种半包围结构的写法:

改左右结构为半包围结构,动机不能从文字训诂上去找,而要从字形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汉隶八分书的显著特征就是笔画带有波势,即俗称的蚕头雁尾。这个标志性的装饰笔画萃聚了八分书最重要的审美价值。

因此书法家在书写八分书的时候总是竭尽可能地从结构和用笔上突出波势的视觉效果。这就好比一个诗人创作律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于中间两幅对子上一样——律诗中最有审美价值的就是对仗的颔、颈两联(传诵古今的名句往往出现在这里),地位正相当于八分书的波势。

将左右结构改作半包围结构,目的是为了突出波势。那么“焕”字照理说该写成这样:

你觉得这个字形跟拓片不太像?那我们稍作调整,把波势写得收敛一点看看:

《张迁碑》当初书丹的时候,字形很有可能就像上面这样。如今拓片上横平竖直、僵硬死板的模样,我想,一多半是刻刀粗暴施工,把笔迹刻走样的恶果。

“知”是由“矢”和“口”两部分组成的。“矢”的篆文是这样的:

隶定这个篆形有两种可能的思路:

第一种,是将字头的两笔斜线拉平成一条直线。如此一来,“知”要写作这样:

第二种思路是将“矢”的两条斜线改作一撇一捺,等于写成“人”字头。在马王堆帛书当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隶定字形:

照这样隶定,《张迁碑》的“知”要写成这样:

因为原碑的字形存在局部残泐,所以究竟它属于哪种隶定字形,要看个人的判断和偏好了。何绍基选择了前一种字形,而邓散木选择了后一种。因为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字形写得活泼一点儿,所有我更赞成后一种。

其祖

—THEEND—

文字

晋公子

排版

奶油小肚肚

图片

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