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薛福鑫

编号:01-

出生日期:

项目名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陆耀祖

编号:01-

出生日期:

项目名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薛林根

编号:05-

出生日期:

项目名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萌芽期(年—年)

这一历史时期,杰出香山匠人的出现刺激了香山帮这一匠帮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而受经济、时政等因素影响,不少香山帮匠人流离他乡进行营造活动。此时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营造活动零散,尚未具有组织性。

明洪武元年(年),朱元璋恼于先前张士诚对苏州的割据,将苏州府的赋税进行了大幅度增加。根据《大学衍义补》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年),苏州府垦田面积顷,征税余石,其垦田面积仅为全国的1%,而赋税却几乎占全国征税的10%。同时期的常州府垦田面积与苏州府相差无几,但其赋税却是苏州府的1/4,相对于苏州府而言税务要轻松得多,苏州严重的赋税使得不少香山帮匠人外出寻求出路。正值此时期,香山帮匠人蒯祥进京参建紫禁城,受封工部左侍郎,并有“蒯鲁班”的美称。蒯祥的名声在民间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香山人愿意参与建筑营造。萌芽期中,随着香山帮声名远扬、香山帮匠人数量增多,再加上当时苏州苛捐杂税严重,使得不少香山帮匠人开始离开苏州,赴常州府及江南其他地区进行建筑营造活动。但香山帮创办的营造作坊、营造厂等还未在常州府出现,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营造活动主要以个体为单位进行。

发展期(年—年)

清咸丰元年(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吴地山水隽美,土地肥沃,经济繁华,因此也成为了太平军的凯觎之地。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吴地兴建大量的公共建筑,有大批香山帮匠人被征调,并在苏州营造太平军的亭台楼阁、庙宇官邸。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香山帮匠人因“附逆发匪”而受到牵连。为了避免追查被捕,香山帮匠人纷纷逃往他乡异地谋生。由于常州府的无锡、宜兴与苏州香山毗邻,无锡和宜兴便成为香山帮人的主要落脚点,有许多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定居、扎根。

这一历史时期,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营造活动相比萌芽期(年—年)有明显增多,并且有不少香山帮匠人在定居常州府后开始设立自家的营造作坊。至民国元年(年)之后,常州府已有不少建筑营造由香山帮营造作坊负责承包。随着香山帮营造作坊的开设和运营,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营造活动开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规模化,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在常州府更加推广。

成熟期(年至今)

建国(年)后,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建国前香山帮已在常州府营建不少传统建筑,且香山帮营造技艺在江南地区日趋受到广泛认可。且常州府具有地理、文化、交通等多方优势,均为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建筑营造形成主导化、规模化、体系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常州府不少重要传统建筑营建和修缮项目都是由香山帮匠人负责。如常州双庙营建、文笔塔的复建、江阴徐霞客草堂修复等,这些项目对匠人的营造经验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已成为香山帮在常州府的代表作。而香山帮匠人得益于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精湛的技艺传承,有更多机会参与和负责常州府重要传统建筑的营建和修缮项目,在常州府进行营造活动的香山帮匠人已形成较大规模。如常州市江南古建筑工艺传习所有限公司由五代以上传承谱系的大木作师傅担纲领衔,其他木作师傅进行配合,各类木作师傅长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匠人群体,其中包括大木作、小木作、水作、石作等种类,分工明确、活动有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香山帮匠人在常州府的组织形式发生转变,营造团体更具组织性,活动体系更为完备。

香山帮的雕刻技艺分为木雕、砖雕、石雕3类,在此主要介绍木雕的工艺特征。

木雕特点。首先为图案优美,对于木雕的图案,工匠们在设计时都要通过仔细的研究,把需要表现出来的题材内容设计好,从而精心设计出活泼生动、和谐优美的图案;第二是空间均匀,有了美丽和谐的图案基础,工匠们在雕刻时,更要对花纹空间的均衡感加强注意;第三是注意牢固性,作为传统建筑,肯定要考虑要耐得住时间、天气等不利条件,经常接受风吹雨淋,所以工匠们雕刻时既要注意美观艺术同时还要注意坚固持久。

木材种类。木雕所需要的木材要求非常严格,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查与选择。要求所选择的木材在工匠雕刻的时候不容易裂开,有足够的软度方便工匠雕刻,并且要求质量要过关。如要雕刻在受力部位的构件时,所需的木材要有韧度和强度,根据以上这些要求,一些常用木材:杉木、香樟、银杏、红木、楠木、花梨木。

工具。香山帮工匠在木雕雕刻时多用不开口的小斧头、凿子、木锤、雕刻刀等工具。其中凿子有平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5种。第一种为平凿,适合制作大型作品,主要用来打边线,固定横直线;第二种为圆凿,一般来开圆形孔,根据圆度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三种平翘头凿用来深雕挖空地用;第四种为蝴蝶凿,可以增加雕刻时的灵活性,处理不需太平整的物体;第五种为三角凿一般细部,例如水纹、毛发等。

木雕主题。香山帮的传统木雕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及主题,采用吉祥寓意的题材较多。比如工匠们在木雕上雕刻“送子观音”来保佑早得贵子,生儿顺利,是民间木雕的常见题材;在木雕中雕刻蝙蝠,蝙蝠中的“蝠”字与“福”谐音,如果雕刻5只蝙蝠围绕着“寿”字,就寓意着佛寿双全;在木雕中雕刻有佛手、桃和石榴的图案,桃意味着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如果雕刻这个图案,就意味着多福多寿多子。

香山匠人的绘画工艺非常高超,“蒯祥画龙”的传说就是来说明香山匠人的绘画工艺,传说蒯祥的左右手可以同时画龙,并且两条龙能合在一起,彩画是香山匠人的“绝活”之一。香山帮的彩画装饰工艺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北京的彩画,是很早的时候香山帮工匠们去北京看见北京的彩画,觉得很喜欢北京彩画的特点,也运用到香山帮的彩画中。色彩以青绿山水为主,间饰富丽堂皇红色、金色,善于运用较艳的颜色。另一种是苏州当地的彩画,具有苏州当地的风格,颜色柔和、温暖,多用浅色调为主,如浅黄色、浅红色、浅蓝色,不采用浓艳的金色、红色。

香山帮是吴文化的产物,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大师,如塑圣杨惠之、蒯祥和姚承祖等。蒯祥主持明皇宫三大殿、天安门和王府六部衙署的营造,发明创造了“金刚腿”,被宪宗皇帝誉为“蒯鲁班”。姚承祖的传世之作有现存怡园的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香雪海的梅花亭,他最大的成就是撰成《营造法原》,这部记述香山帮传统技法的专著被国人誉为“中国苏派建筑的宝典”。

香山帮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建筑流派,到明清时期达于鼎盛。北京故宫、天安门和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建筑均是以蒯祥、姚承祖等为杰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所造,香山帮凭借这些建筑作品在中华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香山帮建筑的特点是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细、布局机巧。

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香山帮逐渐衰落,近几年来虽恢复了一些生机,但仍未摆脱濒危的困境,匠人收入低、劳作苦,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才能确保其传承有序。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自非遗网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