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2022博美网拍艺术周盛古吉金明清铜器

发布时间:2024/8/30 17:44:31   
精选拍品

Lot.明代带铭文铜饕餮纹龙足鼎式炉

尺寸:口径:14.5x11.8cm高:17.1cm重:g

说明:此鼎以精铜为材铸就,胎体厚重,造型别致。炉身平口唇沿,沿上对铸双鋬耳,方斗式腹,下环收,扁刀形夔龙足高耸。腹身八出戟,素地上以扉棱为中心,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灵动而颇具艺术感染力。

整体造型规矩,符合法度,其形稳健方正,规格虽不大,但气势雄伟,铸造简繁相宜,兼具静穆之美,饶有古意。

此种制式的鼎式炉,多见三足圆鼎,如伦敦苏富比年11月拍品,以及北京翰海年6月拍品。类似本品四足鼎者,可参考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清·兽面纹方鼎”,文物号:故。本品与之相较,四足外撇幅度更大,造型更为挺拔端庄,纹饰亦更为清晰古雅,年份更为久远,且內膛带有铭文,更显难得。

Lot.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款铜云纹龙耳簋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9.8cm耳距:14.3cm高:8.2cm重:g

说明:此炉整作簋式,身形显高,铸胎规整,口沿微侈,颈部缓收,弧腹下敛,底承圈足。颈腹间出兽吞把式双龙耳,耳线流畅而粗韧。颈部錾刻流畅的缠枝卷草纹,下衬连续的如意云头纹一周,圈足处为串联的钱币锦纹。底部开框,铸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款字比例显大,修磨到位,笔笔强悍,书写趣味浓厚,为典型的清早期款识。

此炉属花式炉范畴,花式炉起源于明嘉靖万历时期,流行于明末清初之时,此时商业兴盛,市场活络,文人参与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不单铜炉一项,漆器等物亦自此时起多现仿生造型,突破了器物早期简约、质朴的样式,风格更为多变,拍品即为此风潮下铸造的佳品。

Lot.明铜嵌银丝缠枝花卉纹寿星骑鹿钮朝冠耳鼎式炉

尺寸:高:18.8cm口径:8.1x7.1cm耳距:14cm重:g

说明:方鼎式熏炉,炉盖铸以“寿星骑鹿”为捉手,南极仙翁光额高隆,长须垂胸,身着广衣帛带,慈眉善目,右手轻抚瑞鹿,呈自在坐姿,仙鹿跪卧,鹿首微抬,张口高鸣,形象生动。

炉身平口方唇,束直颈四面开窗,内铸菱形“卍”字锦纹为饰,朝冠双耳出于肩侧,线条优美流畅,腹部扁鼓,线条圆弧韧劲,彰显端庄之气,四方足顺势胥出,足间型如拱门。通体以嵌银丝工艺装饰,盖面、双耳及腹部均饰缠枝花卉纹,口沿饰几何纹。

朝冠耳炉因两耳部形似古代官帽上的双翅而得名,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金铜香炉的经典器型。在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皇帝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主事臣的炉款。朝冠本身便富有加官晋爵的吉兆,因此举凡职务或学业上有晋升需求的人,若以此炉陈设使用,不仅寓意吉祥,更可收到美化观瞻的实效。

Lot.明铜童子骑象香薰

尺寸:高:15.5cm重:g

说明:香薰取精铜为材,以写实之法,铸瑞象驻足而立,侧首卷鼻,额头拱隆,大耳垂搭,身形丰硕饱满,皮肤褶皱交代到位,状物有神,一尊憨态可掬的小象形象跃然眼前。

象背童子挺身端坐于蒲团之上,微微颔首,神态沉静,细读手中书册,人物神态、动态刻画细致,惟妙惟肖,与小象的刻画相得益彰,情景交融。

Lot.清早期“大明宣德年制”款铜棋足连环压经炉

尺寸:口径:10.4cm耳距:15cm高:6.5cm重:g

说明:押经炉形,多以庄严沉稳,法度严谨,贵重大气,厅堂礼佛镇宅之用。

据《沈氏宣炉小志》中所述压经炉:“式浅扁,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便指本品之棋足炉式。

此炉与常见压经炉截然不同,以文气取胜,妙在棋足。北京保利年12月7日释出一例与本品造型、尺寸相同的作品,其环耳已失,编号,成交价RMB,,可兹比较。

整器饱满,敛口,唇线较高且宽厚,束颈,腹部丰腴,圆熟舒畅,肩侧一对鋬耳带环,出颈处平直,上起一节,收腹处带一圆环,坚挺有力,细微中见工匠巧思。炉底下呈三矮足坠地,如棋子一般,以适器身之形,收放谐佳。

通体为户出之原皮,苍茂古朴,厚重斑驳,黄绿怡人,亦富点墨之氲,浑然一体,古韵风雅,为好古者最喜之色

所谓“好款识好炉”,因铸造难度原因能出好款的炉子并不多见,这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布局疏朗,结体规整秀气,珠圆玉润,文气十足,笔画修磨到位,韧劲有力,具有清代早期款识“细、秀、疏朗”之特征。

整器炉体精巧文静,气韵端庄秀雅,处处彰显著铸造工艺的精湛,每个细节的呈现,都要求制蜡膜时就要精益求精,一丝不怠,终成佳器,其形、其色、其款均属上乘,乃押经炉中妙品。

Lot.清中期“大明宣德年制”款铜洒金桥耳炉

尺寸:口径:11.5cm高:7.4cm重:g

说明:斯炉造型凝练,兼具端庄典雅之美,充满了盛世之气象。

据《宣德鼎彝谱》载,桥耳炉是赐以国子监祭酒。《国朝会典》称“国子祭酒掌国学,举人贡士,以及勋臣胄子教训之事,奉监规而损益焉……为朝廷教育人才重秩焉。”并称汉明帝时,命博士祭酒讲经史,士人环向桥门而听,其人数以万计。

故以桥耳款式代表“环桥听讲”,此炉圆口微侈,双桥耳顺势跷起如拱,耳形含蓄,耳线细韧,宛如冲炉之制。束颈,腹部丰腴饱满,韵线舒畅,率度标准,三足自然胥出,矮足浑实,浑然似锥,且稳且重,和谐完美。底心长方框内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铸后精修,布局舒朗,笔画细韧清晰。

通体藏经纸色皮壳,宝光内蕴,渺渺神韵,其色当为经年烧炼养护所成。周身片片金叶点缀其上,呈雪花状散落密布,彰显出华贵非凡之气。点金工艺为中国传统铜器之修饰技法,因其制作工艺精细繁复,一般器物少见,但凡见者,器物必定高妙,可见一斑。

Lot.清早期铜错银饕餮纹兽耳方尊

尺寸:口径:14.6x10cm高:34.2cm重:g

说明:器仿商周青铜壶形制,铸胎厚重。整作四方形,侈口,束颈,颈部两侧铸双兽耳,弧腹微垂。通体纹饰均在素地上以浮雕之法装饰,予人耳目一新之感,颈部饰蕉叶纹及仿古云气纹,上腹部八出扉棱,每面均饰兽面纹,下腹部饰颀长的蕉叶纹,内填饕餮纹,足墙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通体纹饰均以错银工艺点缀,富具含蓄之美。

青铜壶,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是当时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用具之一。壶式样多变,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诗经》:“清酒百壶”,《孟子》:“箪食壶浆”。

此尊造型端庄凝重,纹饰繁多,但布局竟然有序,辅之以嵌错工艺,于古拙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通体皮壳古润,黑漆皮壳斑驳古韵,为清早期仿古器物之佳品,极具收藏价值。

Lot.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款铜仿古纹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尺寸:口径;16.1cm高:18cm重:g

说明:豆原为商周时期食器,此清乾隆时期的铜雕几何纹豆,作敞口,直壁,喇叭形高圈足,足墙处减地铸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其字形与常见乾隆篆书款明显不同,应为当朝祭器之专用款识。

整器铜色润泽,古色古香,通体以铸造结合剔刻刀修的手法装饰仿古铜器纹饰,层次清晰,刀法古朴。《钦定大清会典图》对豆的纹饰有如下描述:“制同者,皆腹为垂云纹、回纹,校为波纹、金为纹,足为黻纹,盖为波纹、回纹,顶用绹钮……”对比本器纹饰,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同。

《内务府造办处清档》记载,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份,……奉旨:祭器内铜器交庄亲王成做”,则此拍品即为有详细制作年代可考的宫廷铜器。

《清史稿》志五十七则记载:“初沿明旧,坛庙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雍正时,改范铜。乾隆十三年,诏祭品宜法古,……郊坛纯漆,太庙采画。……又豆、登、簠、簋、铏、尊皆陶。日、月、先农、先蚕亦如之。帝王、先师、关帝、文昌及诸祠,则皆用铜。”

由以上诸条可知,铜豆是乾隆十三年为文庙等处所制,造型师法古器,凝重庄严,纹饰疏密得当,刻划精细,传世品中尚见有瓷质黄釉、蓝釉、白釉等单色釉制品。

Lot.清早期“大明宣德年制”款铜押经炉

尺寸:口径:11.8cm耳距:17.6cm高:6.4cm重:g

说明:据《宣德鼎彝谱》记载:“赐内府佛堂及天下名山寺院低脚压经炉”、“仿宋哥窑款式,高二寸七分,耳长八分四厘,环大六分二厘,足高一分三厘重七两一钱,八炼洋铜铸成,棠梨色共二百座。”

此炉厚口宽沿,缘边微侈,束颈缓收,鼓腹丰腴,圆熟舒畅,腹下承乳足肥润,收放谐佳,短而不矮,布局精准,颈与腹部之间饰带有翘角的鋬环耳,方折有度,力度上佳。

炉底长方框内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铸后精修,结字方正严谨,字风沉稳,笔画粗韧,乃清早期所流行的榜书风格,也称擘窠大字。

整器炉形丰润,线条圆正规矩,腹部及乳足精巧圆实,具沉稳之特点,而口沿转折明朗,双耳造型轻盈,方中寓圆,有向上拉伸之感,两者配搭,和谐巧妙。铜质亦十分精练,手头颇实,蟹青皮壳,隐现雪花金,宝光内敛,古色盎然。

Lot.清早期“宣德年制”款铜鬲式炉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2.5cm高:5cm重:1g

说明:鬲形之器,古来有之,石器时代有陶鬲,夏、商、周有青铜鬲。汉魏、南北朝时期有青瓷鬲,唐宋元明清亦随之。鬲炉本为礼器,古有分裆鬲,索耳鬲。后经改制,合裆为腹,去耳平口,双弦为颈,鼓腹突硕,圆垂腹坠,三足壮伟,功精韵佳。

斯炉平口内斜倾,缘边起弦,工致有佳,颈部收束,上下对铸双弦纹,环匝流畅,腹部扁鼓,毫无缀感,腹下急收,三柱足自然胥出,据地沉稳有力。底心方框内落“宣德年制”楷款,铸后直接奏刀刻出,地子斑驳古意,线条浑厚苍茫,刀法古拙,结字大气,颇有碑石之韵,金石气味浓厚。

鬲式炉与其他文玩形式的铜炉不同,一般不陈放于书房案头,而是陈列于厅堂、佛堂等居中的重要位置,肃穆端仪的造型具有相当的礼仪功能。中国古代,礼仪用器总是比普通的文玩之物于精神上高出一个档次,这也是这类器物格外令人珍视的一个原因。

Lot.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款铁翦银庭园人物图笔筒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7.6cm高:13.7cm重:g

说明:铁翦银,原应作“铁鋄银”,工艺可归纳为:发路、鋄罩、烧砑、钩花、点漆五个步骤。此种工艺出现的很早,在元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工艺。

《明会典》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倭腰刀”的名目。

乾隆《工部则例》载:鋄作用料则例:凡成造铁鋄金各项物件:内务府:金叶每张长三寸八分,宽二寸六分,……如鋄造一应仪仗内旂、枪、殳、戟,上用平面鋄金各项物件,用一钱重金叶先鋄一层,……如铰造赏赐亲王、郡王、公主、福晋以及督抚、提镇并朝鲜国王、……”

此件清乾隆铁翦银庭园人物图笔筒,圆正规矩,直壁筒身,下承圈足。通体以铁翦银工艺装饰,口沿饰编织纹及菱形锦纹,足胫处饰蕉叶纹一周,腹部主体纹饰一幅通景人物故事图,画面徐徐展开,见古松劲拔,寿石嶙峋,芭蕉矗立,绿草茵茵,栏杆庭院之内,男女两两相会,身着华丽,眉目传神,场面描绘写实,幽远自在。

底心中央亦以铁翦银之法,双框栏内篆书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字体工谨,雅卓无俗韵。古玩收藏、赏鉴,从款识方面讲,历来以本朝款者为珍,旨在其断代清晰,艺术及历史文化价值兼具。

于本品工艺、款识极为相似的一件作品,见香港佳士得年7月9日拍品,“清乾隆·铁嵌银双龙戏珠纹如意”,以HKD1,,价格释出,编号2。曾出版于FangJingPei,《TreasuresoftheChineseScholar》,纽约/东京,年,页,图,可兹赏鉴。

Lot.清早期铜太平有象香薰(一对)

尺寸:1#:高:24cm重:3g2#:高:24cm重:g

说明:此对香薰以精铜为材范铸精雕而成,作六牙宝象驻足而立,左右对称而置,可知原本便为一对,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大象神态生动,长牙如剑,侧首扬鼻,鼻头作如意形,叶形耳垂搭自然,四肢如柱,步履沉稳,身形雄壮如山,身披璎珞、绾具,显得庄重而华丽。背驮趴卧的小象,周围透空缠枝花环绕,小象又驮盛满瑞物的宝盆。整体寓意“太平有象”,实为祥瑞之物。

太平有象纹为传统吉祥纹样。《汉书·王芥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故吉祥图案常画象驮宝瓶,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象大力魁梧、性灵柔顺、安详端庄,寿亦长,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也喻好景象。南宋《瑞应图》:“白象,王者政教行于四方,则白象至,王者自养有道,则白象负不死之药来。”故此太平有象实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形象多见于钟、鼎、彝上的装饰,用以祝祷天下太平,昭显君主贤明、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整器工艺精湛复杂,其大气磅礡,可见一斑,所铸宝象神态生动自然,憨态可掬,陈设此对香薰,既是美好装饰,也是祈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祥瑞。

Lot.明带铭文铜蟠虺纹鸟耳方尊

款识:口沿内及圈足内均有铭文

尺寸:口径:19.2x19.4cm高:33cm重:g

说明:此尊取精铜为材,纹饰、造型皆仿战汉铜尊而成,可称之为“觚形尊”。

整作四方造型,胎体厚重,边角转折明朗,形制端庄,敦厚而不失灵巧,气韵高贵典雅。器分三段,腹部方正,四棱出戟,肩部各铸瑞鸟蹲坐,通身满工装饰细密繁缛的变体蟠虺纹,排列整齐细密,修磨精道细致,予人别样的视觉感受。

宋代以降,仿古之风颇盛,宋蔡绦《铁围山从谈》卷四有「时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宋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卷首亦云「然追三代之风,以充昭太平,典章之盛。」宋人之崇慕古风,是至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希望「帝承天休,宪王代,稽古象物,昭德于彝器」;文人雅士则更多的希冀能从古器之中追摹三代之遗风,正如吕大临在《考古图》序中写到:「……非敢以器为玩也。观其器,诵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

正是因为如此,宋代以来仿古青铜彝器频出,本品即为明人延续此思潮影响下,杂糅古今之设计理念制作。

整器造型端庄,虽装饰技法仿古,但其器形及纹饰又自成一格,这种融合彰显出铸造者兼收并蓄地艺术风格,摹古的同时又不失其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古韵生动,自成别致。

Lot.明铜释迦牟尼成道像

尺寸:高:35.5cm重:g

说明:尊结跏趺端坐,螺发颗颗分明,肉髻高高隆起,面相轮廓清晰,端正庄严,宽额广颐,大耳垂肩,脸型略呈方圆,弯眉如新月,细目若柳叶,高鼻薄唇,眼睑低垂,表情静穆柔和,下颚微收,略含笑意,似在俯瞰芸芸众生。

左手置腹前结说法印,右手膝前施触地印,表现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经过无数磨难,降服了破坏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的形式,这种造像称为“降魔得道相”。圆肩修身,肩披僧祗,上身着双领下垂式僧衣,内着高腰长裙,并在腰际结带,衣纹流畅,起伏自然,质感和立体感颇强,特别是腿部、腹部衣纹密集分布,转折自如,潇洒飘逸。

整像规格硕大,胎体厚重,佛陀高隆的肉髻、挺拔的身躯、流畅的衣纹,以及纤细柔韧且富具生命力的錾花,均体现了明中期汉地造像的时代风格,完全不似明代晚期汉地造像头大身小,比例失衡的特征,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此类造像传世颇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堪可收藏、供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9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