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介绍 >> 探索艺术嫁接的新天地紫砂陶刻用刀琐谈
说说竹刀
说到宜兴紫砂陶刻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代。明末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谈道:“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
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又说:“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由此看出,时大彬聪颖过人,由请人代书到自书自刻,得堂奥之妙,技艺超群。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得大彬方壶,赋诗云:“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据传,晚于时大彬75年的陈鸣远也是以“竹刀”铭刻。宜兴有竹海,就地取材以竹制刀,以削软细砂泥水到渠成,紫砂藏家们往往看竹刀落款鉴定真伪。
另有不同说法,认为所见大彬、鸣远小楷锋利的笔口划痕,用竹制平口刀似乎很难刻出这种神采,用斜口刀镌刻则更具难度。“用竹刀画之”,陶刻者手握的可能是竹管的钢刀,只露出些许钢制刀头,运行时误以为是竹刀刻之。我认为,既然“竹刀画之”“削竹镌铭”,说明竹刀确实存在,以竹刀刻字完全有可能,比如一些粗犷写意的书画作品,古人用竹刀或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无独有偶,竹刀雕刻到现在依然存在。我在河北邯郸南部的磁州窑,亲眼见到有人使用竹刀雕刻陶器。现今人们普遍使用硬质金属刀具,为何还用竹子制作的刀呢?问其缘由得知,一是竹刀雕刻沿袭了古法,二是独具特色。据工匠说,竹刀刻起来,容易控制力度,从而刻制出粗犷的线条,且颇见效果。同时景德镇瓷器修胎早期用的都是竹刀,据说竹刀对瓷器的伤害小。
我曾经从竹海带回发黄的五六年老竹,去肉留皮,将其加工成斜口、三棱、尖锥的竹刀用于刻陶。在细腻较嫩的壶坯上刻单刀小楷感觉很好,那种韧性利于发挥,特别是处理山水花鸟画时,确有独到之处,可能是竹子纵向刚性强的原因吧。只是尝试很少,用熟练后效果会更好。
谈谈钢刀
如今的紫砂陶刻早就不用竹刀了,最初用碳钢的锯条、弹簧钢、白钢,将锋钢磨成薄片,再装到笔杆似的竹管上进行雕刻。目前刀片逐步被钨钢代替,因为钨钢坚韧耐磨,同时磨石也在变化,过去传统的磨刀粗石、细石被油石取代,发展到现在用金刚石磨片,磨砺所有钢材都非常快捷便利。过去刻十几把壶就要磨刀,而现在用钨钢刀刻个上百把,依然锋利,如果雕刻瓶、盘、板等大型作品,则更加得心应手。
宜兴当地刻陶用刀双面斜口,很多刻家的刀口尖到30度,划痕边缘清晰,非常便于书写小楷及创作线条精细的画面。我在那里用刀多样,除了当地的刻刀,还常用薄型平口篆刻刀以磨出角度,有时干脆直接用篆刻刀刻陶,以彰显古朴浓重的金石气息。
落墨自刻受启发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名家辈出。从清末民初的吴昌硕、任伯年、于右任、蔡元培到近现代的唐云、亚明、朱屺瞻、华君武、吴湖帆、江寒汀、韩美林等,都多次笔涉砂壶,寄情陶刻,不断给业界带来勃勃生机。宜兴当地非常欢迎全国各地的书画篆刻同道前往交流合作、发展创业,我常称之为“艺术的嫁接”,从陈曼生成功的嫁接延续至今,宜兴已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陶都。宜兴的紫砂专业协会每年都会举办紫砂陶刻比赛,从中涌现出大批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
按常规,我们到宜兴合作,先在紫砂坯上落墨,然后请工匠铭刻烧成。书画同道如果前往宜兴尝试陶刻,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操刀刻陶。先认真学习当地的陶刻技法,熟练后又不为古法所拘泥,只要有扎实的书画功底,以刀为笔任意挥洒,就会游刃有余。
因为当地再好的刻手也只是把墨稿不差分毫地处理妥当,而自己则可以在雕刻中随时修改不妥之处,实现“二次创作的飞跃”,使成果更趋近于理想状态。其优势在于,既能刀笔融合抒发情感,又能及时调整纠错,增强效果。
当地的刻陶持刀术几乎等同于毛笔的执笔五字法,持刀者可以随意发挥,如处理书法、画面的线条、基底、皴擦等。期待这样的实践能给当地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能让这门“嫁接的艺术”生发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