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介绍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晓光将陶瓷绣
杨晓光手持刻刀,寥寥数笔,一只栩栩如生的虾跃然“印”在陶瓷上。把普遍的建筑材料变身大众青睐的家庭装饰艺术品,这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杨晓光的专长。凭着这份绝活,他不仅为陶瓷企业打响了品牌,也为自己拼来了一连串荣誉。近期,他还斩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东莞制造企业一面亮丽的旗帜。
▲杨晓光在陶瓷上独创墨刻作品
用力·以刀为笔独创墨刻新品
“一刀下去,墨分五色,有深有浅,有品有味。”在杨晓光的创新工作室里,他以刀为笔、陶瓷为纸,刀尖在瓷坯上滑动,细碎的粉末溅起,展现着独创的“墨刻”艺术。
刀锋在坚硬的陶瓷上游走,杨晓光游刃有余的背后,是他沉淀了30多年的绘画功力,这种力量和信念支撑他一路披荆斩棘。
杨晓光出生于陕西华阴的一个绘画世家。“父亲属于国家工人,没日没夜地画画。一有时间,我就默默地在一旁看。耳濡目染之下,我对绘画萌生兴趣。”杨晓光回忆,初中毕业后,他通过招工学起画画。“刚开始接触国画,我是站着画的,天天都在画,很快就画熟练了。”那时候他多靠自己琢磨,家中张大千、齐白石、何海霞等名家素材,都是他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画好的作品,杨晓光会拿给父亲看,“但他不多说,只说你哪里不好,从不说哪里好。”但是,这种严格要求的示范,让他练就了深厚的国画功底,更感受到艺术的严谨与奥妙,并大胆钻研创新。杨晓光不再拘泥于技法,经过反复琢磨,他发现水果刀、玻璃片、锯条等工具均可化身“画笔”,脑子里要形成一幅水墨,通过不同形状的刃来表现墨的浓淡。
年,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杨晓光,应唯美集团邀请,来到东莞高埗。走进唯美陶瓷之后,他便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做了30多年的陶艺跟瓷砖结合起来。在杨晓光的比划下,以刀为笔更具力量。比如,有棱角的刀可以刻出崩裂的效果,弧形刀可以展现水墨的圆润感。国画与陶艺的内在相通性,让他很快摸索出一套新的雕刻技法,墨色五彩借由刀的阳刚之气蜕变出崭新的魅力。年,一种融合水墨画、版画、陶艺等诸多元素的“墨刻”艺术诞生,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展现在瓷砖上,引导设计之风回归东方神韵,为人称道。
▲杨晓光雕刻并接受采访
用心·将陶瓷化身装饰艺术品
普普通通的一块瓷砖,经过打磨,变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杨晓光以刀为笔、以瓷为纸,用一朵朵绽放在瓷砖上的艺术之花,诠释了新时代的匠心之道。
“中国品牌,不缺技术,缺的是文化力量。”唯美陶瓷为杨晓光的艺术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将陶瓷化身装饰艺术品。此前,他相继推出《村长系列》《陕西八大怪》《老火汤》等独具人物神韵的作品,并屡获全国性大奖。但杨晓光认为,“唯美主要生产瓷砖,只有把绘画和陶艺转化到瓷砖中,才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墨刻艺术在他手中诞生,书法、绘画创造性地延伸到陶制品、瓷制品中。杨晓光通过在瓷砖泥坯上进行雕刻,再经上色、烧制,一种独特的“文化陶瓷”应运而生。唯美陶瓷也经他的“点化”,从普通的建筑材料,变身优美的装饰艺术品,走进千百万家庭。
年,杨晓光在原有的墨刻艺术基础上,探索从单一的墨刻画转向华丽、精致的宫廷画雕刻技法。在他看来,手工雕刻不同于机器雕刻,其中蕴含着人的情怀。因此,技艺让位于理念。杨晓光把纸上的画变成瓷砖上的画,为瓷砖赋予了文化的灵魂。
杨晓光的艺术创作越来越火,深受众多大型市政工程项目青睐。年东莞地铁2号线开通,站内精美的城市形象文化墙引得过往乘客瞩目,而设计者正是杨晓光。
“地铁是东莞的一张名片,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每天人来人往,背景墙必须得设计好,才能让大众接受。”杨晓光不敢懈怠,在翻阅了几乎国内所有地铁站设计的案例后,他决定发起“文化攻势”,挖掘东莞的城市文化以展现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用心雕刻,心心相印。杨晓光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其中,墨刻作品《九鲤图》《清溪图》被东莞市政府作为外事礼品。而他在东莞地铁站台鸿福路口站、石龙站等站台文化墙的创作,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他的墨刻艺术被广泛用于电视背景墙、巨型壁画、大厅装饰,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艺术品。
肩负“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的使命,杨晓光潜心钻研刀刻语言,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让艺术、文化经由瓷砖这一载体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他用心推动文化陶瓷与大型工程项目有机结合,深度发掘建筑空间文化和城市精神。在参与东莞地铁R2号线城市形象文化墙之外,他还积极“走去出”,成为敦煌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文化墙、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大型雕刻背景墙的设计和创作者,用一双巧手点亮家居空间,向世人展现深厚的东方神韵。
▲杨晓光用心指导徒弟
用情·传帮带育出雕刻大团队
用心创作,用情育人。
杨晓光创立的“墨刻”作品开启了唯美文化陶瓷的“黄金时代”,并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杨晓光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正在带领更多的人,通过艺术创新来提升唯美集团的品牌价值。近年来,他努力在个人创作与艺术市场化之间维持平衡,积极培养雕刻人才,身体力行践行“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的理念。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育出一支强劲的雕刻团队。
目前,杨晓光工作室有23名技术人员在职业技能考评中评获“广东省高级陶瓷装饰工”资格,多人获评“广东省助理工艺美术师”“东莞市最美产业工人”“高埗镇模范职工”,1人被评为“东莞市优秀女工”。
杨晓光觉得,在东莞,人人都力求做到最好,创业劲头随处可见,一到年末,甚至朋友圈都在积极总结,检讨不足,散发着浓浓的正能量。东莞人务实,要求高,办事效率高而准,就连开会都就事论事,不浪费时间。到东莞来,对杨晓光而言,是突破,是陶艺全方位的长进。当然,这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
这片充满包容的土壤,促使杨晓光更乐意花精力去培育新人。他感恩东莞,感恩遇见,自己不擅言语表达,便将所有的感悟诗意地融入作品,用情去传帮带,培育雕刻团队。杨晓光称自己采用“工厂式”师带徒模式,先向工作室的几位徒弟传授雕刻理念和技法,再由他们向车间技工普及技法。“每当我研究一个艺术种类,就要将技法程式化,让每个员工都能掌握,既能做流水线,也能独立完成。”新项目开工前期,他都会亲自去车间盯着。在他的点拨下,徒弟们也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师父对学徒培训十分用心。”杨晓光徒弟黄磊告诉记者:“我们有任何问题,他都会来现场亲自操刀示范”。因此,黄磊进步很大,“以前接到大型工程单、特殊订单都不敢做,现在不但能独立完成,还敢参加省市级的陶艺大赛。”如今,杨晓光带领的雕刻团队超过人,培养一大批工艺美术师。
杨晓光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坚守与创新精神,只为实现“方寸画面俱美丽,一刀一笔皆动人”的创作梦想。为接近极致而倾注一生,他始终相信,这把简单朴素的刻刀,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探索融合,才能满足现代化家庭对美的需求。
文字:周桂清
摄影:周桂清
编辑:李世英
来源:东莞时间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