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介绍 >> 西充剪纸传承人一双巧手剪出多彩人生
西充剪纸在西充落户、扎根、开花、结果百余年。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充剪纸粗中有细,题材广泛多样,飞禽走兽,五谷六畜,随意剪来,无不栩栩如生,令人遐思无穷。
今年52岁的林敏是西充剪纸的第二代传人,她用一双巧手剪出了多彩人生。近日,记者在西充亚洲有机峰会永久会址旁的一间茶室见到了正在剪纸的林敏,了解了她与剪纸背后的故事。
西充剪纸以刻为主构图巧妙
记者看到林敏时,她正在制作一副门神的剪纸作品,她用铅笔只寥寥数笔,门神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随后她便拿起刻刀一丝不苟顺着描绘的线条开始雕琢刀刻,将完成的图案贴在白纸上,这副作品就大功告成。而她旁边则摆着好几副已经制作好的作品。
“你别看我完成一件作品用不了多长时间,但这里面却包含了很多技巧。如果不是熟手,要花十多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效果还不一定好。”林敏说,西充剪纸的主要难度在于图案的构思以及雕刻的技巧,这些都需要多年的美术功底。
剪纸是中国汉族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西充剪纸吸收了川北石刻、川北泥塑以及川北皮影的部分优良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做到以刻为主,构图巧妙,疏密聚散线条粗细也十分讲究。”林敏说,西充剪纸既有传统的题材,又有现代的作品,不拘泥于任何类型,只要有创意,就能把它变成作品,所以西充剪纸是反映多彩生活的。
女承父业坚定传承之路
林敏告诉记者,他父亲林世明出生在南充一个书香世家,祖母曾是美术教师,故而他从小就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小时候的他不论是在哪种场所,只要见到精美的图案就会驻足揣摩、观察,并拿出纸笔画下来。父亲曾说,那时他对民间皮影、剪纸、刺绣、雕塑艺人十分崇拜,尤其对皮影戏中的人物、桌案、祥云等图案印象最深,他是画了又画,剪了又剪,刻了又刻,虽然较为粗糙,但很有成就感。14岁那年,父亲便报考了原南充师范学院音乐美术班,毕业后分配到西充县文化馆工作,并全身心致力于川北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和开拓工作。
据林敏介绍,她父亲的剪纸造诣很高,创造出了一批非常精彩的作品,并先后将西充剪纸带到了荷兰、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
“从小耳濡目染,我在生活中也逐渐爱上了剪纸。每次放学后回到家,最开心的就是观看并学习剪纸,而父亲也很耐心地教我。”林敏对记者说,她被这份艺术的魅力深深感染。
“后来我逐渐开始尝试独立创作,也制作出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但一直都把剪纸仅仅当做爱好,直到考入了西充县文化馆工作,才真正让西充剪纸成了我的事业。”林敏对记者如是说。
据林敏讲,她和父亲第一次共同创作就拿到了大奖,这也是她最开心的一件事。年,在广元市苍溪县举行了中国首届纪念红军剪纸艺术展,她与父亲合作的作品《振兴中华》拿到了比赛的二等奖。拿到获奖证书时,她立即告诉了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一起分享这份荣誉,因为这张证书不仅是一份荣誉,也坚定了她在剪纸道路上的信心。
专职授课让更多人爱上剪纸
随着经验的积累,林敏在剪纸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在业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了将西充剪纸传承下去,她时常到学校授课。“那个时候,我经常会去西充县剪纸基地和张澜职业技术学校授课。我发现有很多爱好者,甚至还有很多具备创作能力的学生,让我感到很开心。”林敏说,她还多次到乡村组织农村妇女学习剪纸,让她们热爱生活,装饰自己的家。
林敏说,看到她教的学生们一天天进步,看着他们能够独立创作,并能很好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心里由衷高兴。林敏告诉记者,她退休后,准备开设工作室,专职教授爱好西充剪纸的朋友。林敏表示,西充剪纸已经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和群众的高度参与下,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南充晚报记者韩顺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