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介绍 >> 文博会上的湖南剪纸匠
新华社长沙5月11日电题:文博会上的湖南剪纸匠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李铁骑“剪”纸不用剪刀,用刻刀;洪源“写”书法不用毛笔,用剪刀。正在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湖南馆里,两位湖南艺人第一次见面了。
老哥俩都带上了作品,带全了工具,在文博会上搭起展位,现场展示湖南的特色剪纸。他们周围不乏科技含量高、展示手段多样的展台,可湖南剪纸靠精湛的手工艺吸引了大批观众。
虽然他们第一次见面,可对方的手艺却是早就听说过。
苗族艺人李铁骑的这门手艺叫“踏虎凿花”,是他的家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57岁的他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刀剪”是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0岁开始学习剪纸的洪源今年已经67岁了,如今除了汉字,英文、韩文这些外文他也能剪,他说:“只要能写出来,我就能剪出来。”
洪源灵巧地运用着剪刀,给很多驻足的观众剪出了他们的名字留作纪念。无论是双手反背,还是蒙住双眼,他都能一次剪好。他祖上做纸扎活,剪字是基本功,可年轻时候的洪源心里想:“家里的手艺是好,可服务对象是死人,我想做活人的生意。”
从小就学书画的洪源写字就喜欢“一笔字”,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探索“一刀剪”。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只要说了剪什么字,他心里马上就能设计好笔画和结构,然后落在剪刀上,成为他的剪字作品。他说:“一刀剪出来的字方正,不容易变形,装裱起来也方便。”
他现在有十多个徒弟,最小的五岁,最大的比他还大十岁。他大多数的儿孙辈们也都会这门手艺。洪源不担心传承的问题,说“国家重视做这个,收入也有保障。”
而李铁骑的“踏虎凿花”曾经面临“传承危机”,因为“这门手艺长期不变,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众的审美观变化了。”
“踏虎凿花”这门民间艺术原来只是装点窗户等小物件。可看到因为这门手艺赚不到钱,家乡人不愿意学,李铁骑着急了。他花了两年时间,把多层套色的工艺引进了这门传统手工艺,不仅打开了艺术门路、招到了徒弟,还有外地剪纸艺人专门来学。
有了多重套色,“踏虎凿花”这门老手艺有了新生命,表现形式和画面色彩都丰富了。去年,李铁骑带人创作了《画里泸溪》献礼湘西自治州60周年州庆。这幅长8米、高1.26米的作品是目前篇幅最大的“踏虎凿花”作品,还被收藏进了州博物馆。
“我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样我们多一条腿走路,还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李铁骑说。
近些年,当地政府还专门划拨资金,引进人才,办起了“踏虎凿花”的传习所。李铁骑说:“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
李铁骑现在创立了工作室,开办了公司,搞起了销售。而他的心愿不止如此,他说目前县里不止他一家公司,他希望未来这门手艺的产业链能做活、做火,做成文化产业。
很多人都拿了李铁骑和洪源的名片,希望日后能和他们合作,这两位老人都笑着说“好”。他们都是因为兴趣而选择剪纸作为职业,又通过创新把老手艺发扬光大,如今他们依靠市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更好、更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