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高淳雕刻艺人,用匠心镌刻时光,用作品展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说起雕刻,不知你可否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一文?文中这样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由此可见,木雕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秦汉两代木雕工艺逐渐走向成熟,手工艺人层出不穷,作品风格各异。
《核舟记》在历代能工巧匠之中,不乏心灵手巧的高淳人的身影。高淳人邢献之就是明代著名微雕艺术家,他擅长雕刻绘画。甚至能以小巧玲珑的果核为纸,以刻刀代笔,将人物和景色安排在方寸之间。他在胡桃核上雕刻的十八罗汉及房屋松竹生动形象,刻画精致细腻,还附有题字。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足以与《核舟记》中王叔远的作品相提并论。唯一可惜的是,邢献之的作品并没能保存下来。
高淳床侧木雕人物,花草纹微雕艺术可谓“一粒芥子,纳须弥三千”。古人把思想文化和真情实感浓缩在这一方微小的世界里。因此这类作品以其小巧优雅的调性受到文人的青睐。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雕刻代替了绝大部分手工雕刻。只有少数人耐得住寂寞,凭借工匠精神,坚持着传统手工雕刻。同样在现当代高淳,就有这样一位木雕大师~马玉年。
马玉年作品年,马玉年出生在漆桥镇舟村的一个雕刻之家。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木匠。马玉年儿时,父亲经常用废弃木头雕刻玩具哄他,好奇心的种子就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了。见父亲竟能像变魔术一般变出各式各样的玩具。马玉年对木雕技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年,年仅16岁的他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尝试学习雕刻。
雕刻技艺练习从此,马玉年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练习,最终将取料、构思、设计、打坯、修光、打磨等工序烂熟于心。先从他的工具箱说起,他所用的多种雕刻工具之中,有一部分太细小或太精密的都买不到,只能自己动手制作。其雕刻原材料也有上百种,例如楠木、樟木、红木、黄杨木等等……仅仅是熟悉它们就花了至少半年的时间。夜深人静时还在苦思冥想,打磨半成品直到手上起血泡等场景更是习以为常。
是他的甘于寂寞,潜心钻研帮助他从拿不稳刻刀,到能独立创作,再到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他的坚持不懈铺就了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而前进路上的点点滴滴经历都值得珍藏。
高淳木雕如今,马玉年的木雕作品囊括了桌椅,板凳、箱子,柜子,挂件等多个品类。他的木雕作品风格独特,讲究构图,突出意趣,巧借天然。其代表作“钟馗打鬼”,生动再现了这个人物手握宝剑,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等主要特点。年,马玉年被评为高淳木雕区级非遗技艺传承人。
老街房屋构件木雕高淳传统木雕作品在老街房屋各处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不但充满艺术观赏价值,更是特色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载体。手工制作的过程更能保留其韵味。工匠们用自己的一双双巧手把地方人文特色与真情实感融入到了雕刻作品中,为其貌不扬的木料注入生机与活力,塑造灵魂。也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年轻人若是愿意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研究高淳传统木雕,那么这门传统手艺必将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如果你也对高淳传统民俗文化感兴趣,欢迎常来做客
风雪文化说,与您相约,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