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溧阳市博物馆黄诚提及清代乾嘉时期名士陈鸿寿(曼生)在溧阳担任知县的事迹,一般都是讲他主持编修了嘉庆《溧阳县志》、与宜兴紫砂艺人设计制作曼生壶或是文人间的诗词唱和。殊不知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其治印手段是极为高超的,而方志史料中有关陈鸿寿在溧阳知县任上操刀治印却鲜有提及,不能不说有点遗憾。清人徐康撰写关于古物收藏鉴赏的笔记集《前尘梦影录》中记载了一则陈鸿寿在溧阳任上治印的逸闻轶事。曼公任溧阳时,以官帑缓解,为胡果泉方伯檄取上省,文极严厉。合署皇皇,谒见时,方伯略问数言,即款入书斋,云有友人惠我五色青田石印,系巨材而完善,的是明时出土,必得名手如君者,方不辱此旧物。曼公云:“束装怱遽,未携刻刀。”征诸幕中,虽有而嫌刃薄材小,乃假诸木工,已而奏刀砉然,顷刻即成。方伯大喜。慰藉云:“欠解款已与诸幕友商略,拨他款填解矣。”△光绪《溧阳县续志》引用文字书影这里说的是,陈鸿寿在溧阳知县时,一次因财务上出了问题,被巡抚胡克家(字果泉,即文中提到的胡果泉)发文骂得狗血淋头,一时府衙上上下下都胆战心惊。可待到陈鸿寿小心翼翼去拜谒胡克家时,胡巡抚倒不怎么和他谈工作,只是说他有方朋友所赠明代出土的青田石印,一直找不到名家在上面奏刀。陈鸿寿听到这里心里有数了,说来得匆忙,没带家什啊!寻遍胡巡抚府中诸位幕友,也找不到一件称手的刻刀,最后勉强用木工刀在印石上奏刀,陈鸿寿不愧是治印高手,拿起刀三下五除二就帮胡克家把印给刻好了。胡克家很满意,当即表示这财务上的事已经摆平了。就这样溧阳知县陈鸿寿靠一手出色的治印技艺,在巡抚面前化解了一场风波。不过细品这则故事,有可能是胡克家一直就是想找陈鸿寿治印,只是不好意思刻意去求他,正好遇到这档子事,此刻让陈鸿寿操刀,陈鸿寿帮他了了私事,他帮陈鸿寿了了公事,也就不欠陈鸿寿人情了。△陈鸿寿书迹quot;彤管流芳”除了陈鸿寿治印外,《前尘梦影录》这书中还记录了曼生壶在当时的价格,书中提到曼生壶若是“寻常贻人之壶,每器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价须三倍”,想到鲁迅小说《孔乙己》里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每次花九文钱点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孔乙己这样的人一个月不去酒店喝酒也能买把曼生壶了。相比较现在工艺大师的紫砂壶,当时一把普通曼生壶的价钱的确不算太高,只是或许当时没那么多人有闲去买罢了。来源:溧阳文旅、溧阳史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