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齐鲁民艺丨潍坊核雕复刻核舟,检验高超技术
一寸来长的小桃核上,能有多少画面?镂空船舱,8扇门窗可自由开合;船上的小书童正趴桌上酣睡,小和尚正仰头张嘴打呵欠;船头45环锚链,环环相扣,转动自如,每一环仅半粒米大小……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的得意之作。
核雕被称为“东方神技”,令世界折服。它以桃核、橄榄核、杏核等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间造出大千世界。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核雕产地之一,近几年,潍坊核雕以其古典的意境和东方神韵声名鹊起。
拿起刻刀,80岁的王绪德精神抖擞,朝向光源处仔细施雕。在核雕艺人眼中,《核舟记》中的核舟是殿堂级的高度,他们以复刻核舟为目标,来检验高超的技术。专注核雕60年来,王绪德完成的核舟作品也不过四五件,而他手上的这枚核舟正是他的“封刀”之作。
核雕不同于其他雕刻,属微雕工艺。“刻核舟一般需要两个月,这件作品我准备慢慢完成,不着急。”所有作品中,王绪德仍将核舟看做最难的。难度最大的是门窗,因空间狭小,既要想法嵌入,还要自由活动,极其考验刀工。稍有一点偏差,整个作品就毁掉。
为了刻好核舟,他曾跟随师傅考功卿,到青岛、蓬莱、烟台等地观察各种船只造型,他还经常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和特点。博览众采后,王绪德开始创新,把桃核雕成各种器皿形。在他的工作室内,既有《八仙坛》《鹿鹤同春罐》《松鹤延年壶》《西厢记瓶》等各种器皿状的核雕,也有《八仙祝寿》《精忠报国》等鼻烟壶状的核雕,这些都是他大胆创新的成果。
“模仿简单,创新难。构思设计、找桃核,这个阶段很费功夫。”一件完整的核雕作品,王绪德要经过设计、选核、布局、雕刻等10多道工序。他最早的鼻烟壶核雕作品“八仙祝寿”,仅构思、设计、选核就花了6年多时间。
潍坊核雕以桃核为主,因纹理复杂,匠人需借助其“形”与“势”来展现。“这个适合刻核舟。”打开抽屉,王绪德拿出一枚丰满端正的桃核说。“扁长的适合马拉轿车,窄长的刻竖状印章,花瓶、鼻烟壶则呈长且圆筒状。”他一一取出,这些桃核都是他早前去肥城桃园里挑的,如今在外面,一个上乘桃核能卖到几百元。除选材合适,还需巧妙利用桃核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麻纹。“别望着害怕,要学会加以利用。”如《松鹤延年壶》王绪德就巧妙地利用麻纹完成壶身的透雕,《双骏图》中的繁体“马”字也如出一辙。
王绪德有一件三代相传的核雕《孟浩然骑驴过小桥》。“这枚核章有特殊意义,是我师祖布的局,我师傅刻制后留给了我,让我刻印底,就成了我们三代合作的作品。”王绪德精心收藏了20多年,一直未动刀,直到年潍坊核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他才觉得时机来了,刻上印文“中华核雕万代传”,边款又刻了34个小字记录此事。
曾经,潍坊核雕由两三个人苦苦支撑,一度出现后继无人、项目濒危现象。近年来,潍坊核雕的项目保护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牵头成立潍坊核雕协会,办培训班、技艺大赛、全国巡展、提升班和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还聘请专家、学者制定了核雕行业标准。加上王绪德等老艺人热心收徒,目前,潍坊核雕从业者达余人,呈现出后继有人,传承有序的可喜局面。(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健张蓓王洪涛曹儒峰)
(来源:大众日报)(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