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

发布时间:2024/9/30 14:16:56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语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它只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成分.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形式,它除了音、义两个成分之外,还必须有形体这样一个成分。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因而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并没有将汉字发展成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在汉字的表意功能的不断完善中,汉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其二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引起汉字形体演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应用范围的扩大,一是书写工具的改变。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书写速度加快.从而引起字体的变化;书写工具的改变(由刻刀和甲骨改为毛笔和纸),为字体的改变提供了方便。引起字形变化的因素,则是快速而又准确地记录汉语的需要:为了快速,就要尽量简化字形,形成大量异体字;为了准确,就要适当分化多义字,形成很多古今字。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形态迥异的多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籕文、篆文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近代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汉字。甲骨文应用的年代主要是商代后期和周代前期,距今约有多年的历史。至今为止,出土的带字甲骨有16万片,除少量属于西周时期的以外.都是商代后期的。当时的人们不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都是由鬼神操纵着,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占卜,就是了解鬼神和祖先灵魂之意的一种手段。商代占卜十分盛行。商代统治者每遇田猎、征伐、年景、生育、疾病等都要进行占卜,并把占卜结果记录下来。占卜的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或小槽,然后用火烧灼小坑或小槽,使甲骨因受热而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就是“兆”,占卜者根据“兆”来判断吉凶。管理占卜事物的人员,往往把占卜者、占卜事由、卜兆吉凶以及事后应验与否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绝大部分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那里是殷商后期都城的遗址,所以我们又称甲骨文为“殷虚(墟)文字”。又因为这种文字是用于占卜的,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卜辞”。此外,甲骨文也还被叫做“契文”、“殷契”、“殷虚书契”.这是由于它多数是刀刻,只有少数是书写的缘故。甲骨文作为一种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对扩大汉语的交际范围和交流作用,对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虽然甲骨文还存在着文字原始阶段的某些特点如象形程度高,字形不稳定,繁简不一,合文很多,行文款式不定等等,但它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汉语中各种词类的要求,运用自如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至今所见的甲骨片上不同的字大约有多个,已识别的有三分之一左右。从已识别的甲骨文来看,它已经脱离了图画阶段而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不仅可以记录名词,还可以记录动词、形容词、数词;不仅可以记录一个个单词,还可以记录一句句完整的话;不仅可以记录具体事物,而且还可以记录抽象思想,表示语法关系。甲骨文还行文成行,使得语意能够被正确地理解。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已基本与后世的“六书条例”相合。除一部分象形文字外,多数文字的结构已趋向线条化、轮廓化和特征化了。而且,我们知道形声字的出现是古代文字由表意发展到表音的一大飞跃。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占20%左右,这个比例说明甲骨文已逐渐发展成熟,它使得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形成的需要。它的多数文字已趋向定型。可见,甲骨文已经是能够成功地记录汉语语义的成系统的文字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2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