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栩栩生花仙桃雕花剪纸
他们才是我们种花家名副其实的花匠
你喜欢过年吗?过年时热腾腾的饺子,各家贴对联张灯结彩,小孩子拜年作揖逗得大家哄笑、跑跑跳跳点燃爆竹的欢呼雀跃,还有大孩子们每年照例吐槽的春晚哈哈哈~贝贝最喜欢过年了,最重要的是能跟家人在一起,无论你在外工作多么辛苦,在这短短的几天里你可以完全放松下来任性地做个孩子,赖床看剧,吃吃喝喝,哪怕听着妈妈不再隔着屏幕而是面对面的唠叨其实也是种幸福呀~贝贝家的过年习俗有一样必不可少,就是剪纸窗花。每次姥姥在窗户上贴窗花时,贝贝总会捧着脸目不转睛的看。当阳光透过玻璃上的窗花投进屋子时,一种安安静静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多希望这样的时光可以多停留。而剪纸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春节习俗,因为有那么一群认真可爱的人们一直坚守这门手艺,挽救这濒危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我们种花家名副其实的花匠。
雕花多半用在刺绣上,极少数贴在礼品上。题材以花草、飞禽、走兽、人物为主,因湖北的剪纸主要以刻为主,故雕花剪纸又名“花样”,主要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多是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图案其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单幅雕花(如兜肚花)、双幅雕花(如鞋花)、连续性雕花、分块雕花。
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到了清代,又出现了雕花,即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制作而成;雕花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刻镂而成。仙桃(原沔阳)雕花剪纸历史悠久,《长埫口区志》有关雕花剪纸的记述足以证明其历史久远且代代传承。
蜡盘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巷,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朵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政府及县文化馆鼓励剪纸艺人创新剪纸题材与工艺。年,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设计、长埫口镇剪纸艺人杨长发雕刻的“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向中国订货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全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纸艺人有人,截止年8月,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有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剪纸学会、长埫口镇雕花剪纸陈列馆通过抢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艺人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3万多件,以及根据花样子绣出的鞋、帽、门帘等实物。
年6月,“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通过组织仙桃雕花剪纸艺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促进社会普及教育,扩大项目传承人队伍,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全方位筑牢仙桃雕花剪纸文化生态环境整体保护。
贝贝也希望通过你我一点点的努力,保护仙桃雕花在种花家的大花园中花开不败,百世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