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以铜为纸以刀为笔,肃宁刻铜艺人镌
肃宁县万里镇柳庄村田先进家的西屋,是属于他的一方艺术天地,他的刻铜工作室就在这间屋里。屋子不是十分宽敞,他平时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满了各式各样自制的刻铜工具,床头摆着很多与刻铜有关的书籍。
据了解,手工刻铜兴起于清末民初,多以铜质文房用品为载体,比如铜墨盒、铜镇尺等,在铜质文房用品或其他铜质器物上或刻山水、花鸟等图案;或刻草书、行书、楷书等名言诗句。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因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铜质文房用品的使用曾一度中断,与之相伴相生的手工刻铜技艺濒临失传。
手工刻铜对于从事者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要求,需要诗、书、画、刻等多个艺术层面的艺术积累,学习门槛高,学习过程漫长、艰辛,往往是爱好者多,有志从事者少。
年,曾长期从事过内画、石刻工作的田先进,经朋友介绍师从中国“刻铜传人”宋国柱,开启了自己刻铜的别样人生。
自幼学艺练就扎实基本功
“说起刻铜,那故事太多了”,现年55岁的田先进,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年轻时相继从事过内画、骨雕、石刻等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田先进熟练掌握了绘画、骨雕、平刻、嵌刻等多种手工手艺,街坊邻里经常找他刻木制品,还为村里的孩子们刻木马,练就了扎实的雕刻基本功,直到现在田先进还不时为当地的乐器厂在二胡上嵌银丝、在琵琶头凤凰台上进行骨雕。
当时内画销售生意下滑,田先进又做起了石刻生意。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田先进一直琢磨着还要干点儿别的工作,在各地搜集石材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了铜墨盒和铜镇尺各种工艺品。墨盒上都刻着书画,刻工非常漂亮。田先进觉得他与金石之间有某种契合,自己有写意画基础,适合刻工不太繁复的刻铜。他打定主意,决定投身到这一领域。
矢志刻铜拜师求真艺
决心投身刻铜领域的田先进,通过亲戚朋友打听到,就在距离肃宁不远的衡水市饶阳县有位“刻铜传人”宋国柱,当时宋国柱正在为手工刻铜技艺传承物色新一代人才,初见田先进就被他追求艺术的热情打动,宋国柱决定收他为徒。
据悉,宋国柱早年习书绘画,从事手工刻铜技艺几十载,摸索、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得,为中国传统手工刻铜技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这项一度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再次获得生机。在业界,因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刻,与传统刻铜技艺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宋氏刻铜”风格,其铜刻作品广受赞誉。作品深受广大书画家、收藏家喜爱,也走向了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现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家、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继承人。
田先进天生手巧,悟性也高,又有一定的书画功底。没用多久,就在宋国柱的帮助之下把刻铜这门绝活儿给学到了手,自己可以单独刻一些墨盒、铜板之类的东西。“单说雕刻前的手绘的调墨就不能含糊,必须将画笔晾致几乎风干才能下笔。”师傅传授经验时经常这样叮嘱,田先进告诉记者。
刻铜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要有悟性,其实最难学的还是制作刻刀,刻刀作为刻铜工具直接影响着刻出来的作品质量。如今的田先进手持刻刀,在铜墨盒盖上挥洒自如。田先进说:“刻铜需要巧妙的力道,手腕要有力,同时要紧握刻刀,刻刀在铜板上的走向才能顺畅自如,刻出的深浅才能如心想,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经验。”
创新技艺拼出新天地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田先进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师傅的刻铜技艺世世代代传下来不容易,作为传承者,他有责任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他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传统刻铜工艺,研发新型刻铜工具,一门心思投入到铜刻的世界中。
前些日子,沧州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他的刻铜技艺位列其中,成功入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慕名前来讨教学艺、购买工艺作品的刻铜爱好者渐渐多了起来。
“宁肯一分钱不挣,也不会应付”,对艺术执着的田先进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创作的准则。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深厚,生动传神,广受人们喜爱。
传承非遗倾心育新人
“纯手工刻铜作品,它的独特价值就是唯一性,永远不会有第二件一样的作品。”田先进告诉记者,金属雕刻作品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永久保留。
田先进说,以前他思想比较保守,认为传统手艺不能外传,但现在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手工雕刻,因为学习这门手艺不仅要心细手稳,还要耐得住寂寞,肯动脑筋,更重要的是要对这门手艺有兴趣。”
为了将刻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田先进决定广纳贤徒,愿意用他一生的经历去创新发展传承刻铜艺术,让祖国的纯手工刻铜艺术再次绽放光芒。田先进说,他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坚守非遗传承的阵地,努力将刻铜艺术发扬光大。
(通讯员刘巨雷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