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云,从17岁开始学木工,家境贫寒的他,自小就有觉悟,必须要格外优秀,才能脱颖而出。20岁那年,在偶遇一位老者后,他决定只身赴九华山学徽雕。40年风雨不歇,不断磨砺,终成一代工艺大师。看似有贵人相助,究其根本,是关乎个人能力、勇气与抉择。01无惧少年穷在40年前的绩溪,若能有一门手艺傍身,是要叫人人称羡的。木匠工坊门庭若市,挤满学艺小童,17岁的胡善云,也是其中一员。他不善言辞,却格外要强。察觉师傅更偏心富人家的孩子,便暗地下决心,定要以技艺出众,挣下一口气。师傅教别人,他也耐心观摩,放课之后,便自己偷偷练习。本就天赋颇高,又比常人更刻苦,不出一年,就已能独当一面,成了全村最年轻的木匠。世界从来不公平,有些人的起点,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的终点。当悲观者中途弃赛时,胡善云却选择了正面迎战。02天降贵人,仍须自渡简单重复的木匠活,渐渐无法满足聪颖的少年。在东奔西走,修缮家具途中,他对精巧的雕梁画柱,生出浓烈兴趣。“这么厉害的功夫,我什么时候能学会呢?”机遇,在悄然中来临。那日,他正在家门口埋头做木工,一位路过的外地老头,为其专心模样吸引驻足。老头观察良久,见胡善云已然基础老练,悠悠冒出一句:“你该学些更难的,我们九华山有位叫毛新裱的木雕大师,不妨去见见。”于是,胡善云在20岁那年,踏上了人生第一趟远行。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用五斤米换的少许粮票,加上父亲搜刮好久,才凑齐的20块钱。这趟旅途十分波折,因个子瘦小,还未来得及买票,就被泱泱人群挤上车,却被误以为逃票,险些进警察局。跋山涉水到了目的地,却扑了个空,四处询问,都未寻得毛新裱踪迹。但他不甘心,第二天又早早上山,撞见三个正在修大佛的长者,上前一问,那人正是毛新裱。路遥曾在《人生》中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正是每个岔路口的抉择,铸就了格局之差。看似天降贵人,但最终助他抵岸的,是不甘只做普通木匠的野心,与毫不犹豫的行动力。03刀上40载,痴绝不改山上学艺,日子清苦,却能心无旁骛。胡善云在这里系统学习徽雕,学会了用木槌和刻刀,将胸中万千景象,层层铺叠在木块与砖头上。一块空白原木,在他手里,深雕可达六层之丰富。山水花草,人物鸟兽,无不栩栩如生,精细入微,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立体画。40年来,从来都是一入座,一拿刀,便要屏气凝神,专心无二。每每一入迷,就忘了吃饭。刻刻凿凿,磨茧留疤是家常便饭,半块生虫的木板断裂,锋利处径直劈向大腿,血流不止。他却在缝完针后,第二天坐着轮椅继续开工。“腿坏了没关系,手没坏就行。”十年浩劫过后,徽州木雕受到重创,许多精美繁复之处,都被一刀削去。胡善云为补救这些宝贝,走遍徽州各地,考察搜集样本,仔细对照,发挥想象,将千疮百孔,一一复原。一手接过徽雕非遗传承,一手修补古建筑文物,半生痴绝,操刀不辍。胡善云以不甘、不怯、不息,从贫寒青年,终逆袭成一代大师。北大保安张俊成,利用坐岗的宽松时间,自学英语。北大英语系的教授曹燕看见后,深受感动,给他办了两张听课证。从此,张俊成每天在保安岗与教室间来回奔跑,争分夺秒,听课必坐第一排。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考上北大法律系。他囿于家境、职业等诸多因素,只能够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换取一次绝地反击的机会。能得贵人相助者,自身必有过人之处,关乎能力,关乎勤奋,关乎勇气。他们总能不辜负每个光辉时分,不错过每次人生转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