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如果你路过博山陶琉大观园刻瓷店,老远你就会听见刻刀那清脆的声音。我是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信德盛(曾师从范曾)业余学习刻瓷的。那时,刻瓷全是手工完成。我刻一个16寸白瓷盘范曾人物画,需要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工序为:1.选盘,要求:平整、光洁、无瑕疵;2.构图,在瓷盘上用毛笔画好图画,题上落款;3.用刻刀、细磨刀石,将图画的点、线、面刻好、打磨好;4.上色,先用油画黑颜料给图画着线条色彩,然后根据图画本色一一着色。现在的刻瓷,多数为机器加工,已经失掉了刻瓷应有的味道。据说,刻瓷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到清代中叶才成为一种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相传,康熙皇帝好瓷器,广采国内名瓷,收集于宫中观赏。康熙对他特别喜欢的瓷器或题字为号,或盖印章作记。为使御迹长期保存,宫中御师就用刀子把皇上的题字或印章仿刻在瓷器上,这就是早期的刻瓷工艺。但当时受刀具材料的限制,只局限宫廷艺人在名贵瓷器上刻御笔字迹和简单的绘画。光绪末年有所发展和提高,宫廷专门设存刻瓷技工班。博山的能工巧匠多供职于此,并把这门手艺带回了博山。刻瓷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根据博山陶瓷的不同材质和釉面色彩特性,对刀具和装饰技法不断创新,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研究出了堆雕与刻凿结合、绘画与刻凿结合以及喷花等工艺。在表现手法上,以平口刀为主,运用捻、转、平、侧等刀法,使点、线、面结合得体,色彩搭配得当。不论是雕刻诗文,还是山水,花鸟,人物,既有书法、绘画的神形,又有刀与瓷的“金石味”,在中国自成一派。博山刻瓷早期的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刻瓷艺人将书法绘画运用到刻瓷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虫蛀术”的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作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刻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金石韵味”。“金石韵味”,原本是指古代青铜器印、秦砖汉瓦、画像石刻等等,历经成百上千年的风侵雨蚀、或水浸土埋,致使它们表面造成许许多多不规则的残破、锈蚀、斑驳而又绚烂的一种天然雕饰的肌理和意韵。而刻瓷的“金石韵味”,是指通过刻刀在瓷器上留下的不同形状、深浅及方向的刀痕,形成的各种肌理来体现出来的;再对这些肌理施加色彩,不同的点、线、面就使刻瓷成为“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特殊的陶瓷装饰艺术。博山刻瓷人才辈出。下面展示的是“中国刻瓷艺术大师”张新中的代表作品——中国刻瓷艺术大师张新中16寸昆仑鲁青瓷刻瓶《蹴鞠》年年有余20寸窑变测绘盘《秋江野渡》《古窑记忆》20寸窑变测绘盘《江畔飞鹤》20寸窑变测绘盘《双鱼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