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74684.html攀枝花市仁和区南山工业园区一隅,“藏”着一家专门制作苴却砚的工厂。和周围林立的现代工厂里传出的机器轰鸣声不同,走进厂里,耳边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这里是非遗传承人罗氏三兄弟的“造梦场”。三兄弟中的罗伟先,就是当代苴却砚的传承人。今年64岁的他从事苴却砚雕刻艺术研究、教学、创作已40余年。5月20日,记者走进罗伟先的工作室,一把把长长短短的刻刀整齐地摆放在老式木质写字台上,窗前的小鱼缸里,养着他为了方便观察买回的一只乌龟。换上眼镜,罗伟先微皱眉头,瞬间便沉浸到属于他自己的石刻世界中。记忆:子承父业,和苴却砚偶然结缘罗伟先个头不高,头发灰白,背有些微驼,“长时间雕刻,颈椎腰椎逐渐出了问题。”尽管闲聊时语气有些疲惫,但说起苴却砚,罗伟先还是来了精神,“是父亲罗敬如带着我和两个哥哥入行的。”一方方砚台,是罗伟先父亲罗敬如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心肝宝贝,也是三兄弟与父亲的独特联结。不同于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等传统名砚,苴却砚历史悠久却失传多年。相传唐朝时便有苴却砚,在宋、清两代更是声名鹊起。而后因手艺人作古,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苴却砚从此销声匿迹。一次偶遇,让罗敬如与苴却砚结缘。年,在会理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的罗敬如,在会理县(今会理市)南街遇到两方石砚,一方为素砚,另一方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罗伟先说:“父亲本就对石雕感兴趣,立刻被砚台吸引,几乎没有讨价还价,就把它们买回家。”此后的30多年里,罗敬如一直试图找到相似石料,却始终未果。年,罗敬如被聘为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后,终于与苴却石相遇。“有人说这种砚石名叫苴却石,产地就在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罗伟先回忆,那时每天跟着父亲和父亲的学生,跑数十公里到砚石产地察勘采样。最终,检测报告确认,这种藏在深山里的石头就是苴却石。寻得梦寐以求的石料,罗敬如立刻着手雕刻,并指导罗伟先和他人合作制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方新品苴却砚,取名为《神龙戏珠》。年,新品苴却砚开始规模性雕刻,精雕细琢的一批作品接连展出,引发业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