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中华民间杂谈艺人艺名的由来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近现代戏曲界取艺名的演员很多。如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评剧演员李慧敏,艺名白玉霜等。
种种艺名多与其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二位叫“刻刀张”的张凤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品,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杂技演员赵凤岐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等。
艺名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各不相同,几乎每个艺名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一次他与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李天下”的艺名。
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志道、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上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可以成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